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实用性文本阅读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1)、下列对“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书香滋养的灵魂会让人在艰难磨折面前忘记苦难,勇敢面对现实。 B、阅读能让人学到原来不知的东西,从而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 C、阅读能触发反思,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从而开创新天地。 D、阅读能让人汲取书中的营养,从而变得世故圆滑,受人敬仰。
(2)、对“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中的“气象万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英国男子在遭遇空袭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仍翻检书籍的不屈意志。 B、指曾国藩虽饱览群书,笔力雄厚仍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的谦逊。 C、指雷海为虽身份低微而散发出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D、指人们以阅读改变命运为目的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3)、对于如何阅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读书要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 C、读书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D、读书还要能运用无数心灵的眼睛去观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段奇清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家人与朋友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绞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咱们都来说真话
        ①全国两会,就要闭幕。时间虽短,感慨良多。想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是这么一句肺腑之言:咱们都来说真话。
        ②说真话难,确实很难。这是人们常常发出的喟叹。记得政协开幕不久,笔者所在新闻出版界举行小组讨论。刚开始,发言者免不了来几句空话套话,我旁边一位女委员悄悄碰了碰我说,空话套话,谁都会说,不说也罢。现在谁的水平都不低。要说见识,要说真话,人人都有,关键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敢不敢讲。话音刚落,那位发言者话锋一转,谈起了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某些提法的不同意见,以及自己履职中碰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有理有据,非常中肯,也相当尖锐。
        ③我笑笑说,放心吧,会说真话的。全国政协委员,还能不说真话?可不是吗,两会十多天来,气氛非常活跃,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真话,那么多实话!记得3月10日政协大会,广州政协主席朱振中委员上台,以《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为题,作了发言,短短五六分钟,也就一千来字,中途竟被11次掌声打断。发言结束,掌声更是经久不息!这不是大家讲真话说实话的生动一例吗? 这也说明,真话是可以有的。说真话并不难。 怕就怕您真没有。您没有真话,说什么真话?
        ④仔细推敲,我们有时说的讲真话,指的是对实际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的话,是既能大胆正视问题,又能认真分析问题,还能对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帮助的话,而不是连小学生都晓得的三加二减五等于零,天上打雷要下雨,说了等于没说的伪真话。那样的所谓真话,真则真矣,说又何益,有啥意义?
         ⑤至于说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为什么“难”?笔者以为,说真话难,难在两点,一是听话者,二是说话人。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听话者,不在说话人。
         ⑥比如说吧,假如我们的各级领导——换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听话者——都是胸怀宽广、气度恢宏的人,乐于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喜欢而且提倡大家都说真话。那么,说真话是一点也不难的。如果领导再开明一点,听了真话以后,不以为忤,反而高兴,筛选之,采纳之,鼓励之,甚至奖励之,那么,部下或者百姓,能不争相讲真话说实话吗?
        ⑦反过来说,倘若我们的一些领导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以为说真话者别有用心,是有意同自己过不去,往自己眼里揉沙子,扫了自己面子,塌了自己台子,不但不予理睬,甚至给脸子看,送小鞋穿,找到适当机会就打击报复,杀鸡给猴看。那么,稍有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的人,当然就不愿也不敢说真话了。
        ⑧故,笔者以为,不敢说真话,一大半板子,要打在听话者身上。而且,以一个地方人们敢不敢说真话为尺子,量一量此地领导水平到底如何,肚量究竟怎样,一般说来,比较准确。至于另一小半板子嘛,还得打一打——哪怕是轻轻地打打咱们这说话之人。该说真话时,您还得大胆说真话,敞开说实话,就像那天大会发言的朱委员那样。
        ⑨只要双管齐下,何愁真话不多。
        ⑩咱们都来说真话吧。你和我,还有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他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过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大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 , 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两篇议论文,完成任务。

【甲】美好“止于丰饶处”

①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②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____,____。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③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④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⑤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既葆有拼挥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满脱的自我。 

【乙】人生要知进退

①曾国藩曾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

②人的一生,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才能生存,懂得识时务、知进退,才能善其身。

③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到底是积极进取,振翅高飞,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守拙藏愚,以求自保?

④庄子讲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该进则进,当退则退。遇到合适时机,可以像龙一样,飞腾万里,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可以像蛇一样,潜伏于草莽之间,放低姿态,拥抱平凡。人生,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明白进退,才能保护自我,茁壮成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