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已逐步融入各领域,智慧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
①____
“以往,上下班高峰期,总是人多车少,公交要等很久。”福建厦门市民李红告诉记者,近期,高峰时公交车频次增多,等车时间明显缩短。
“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据厦门鹭城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服务中心负责人董丹丹介绍,厦门公交集团联合福建移动打造5G智慧“公交大脑”,为3500多辆公交车装上“5G安全节能智慧诱导系统”,实现“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
根据平台“流量、流时、流向”实时分析,厦门公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智慧投放“区间灵活公交”450余辆,改变此前固定线路、固定班次模式,实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高效运营。
新技术助力,不但提高出行效率,还提升了市民乘车体验。同时,新技术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新方便。
②____
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导览员“敦敦”数智形象正将游客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
古典华丽的穹顶,五彩斑斓的彩绘壁画,在5G与AR技术结合运用下,洞窟立体重现在游客眼前。在“敦敦”引领下,真实世界和数智世界相互交融,眼镜里原来静态的壁画“活”了起来。
今年1月,由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敦煌AR智能导览”系统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艺术展中投入使用,备受游客追捧。AR眼镜结合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与互动等技术,让游客得以360度全景式、沉浸式“走入”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中。
③____
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数智技术的拓展应用,让更多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界限的全新体验,也让人感受到新兴经济的向上之势。
脚踏沙滩上柔和的细沙,侧耳倾听海浪拍打礁石。手机屏幕里,“数智人”形象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
“我们搭建起一个1.88平方公里大的映射物理时空的鼓浪屿场景。”据中国移动咪咕新空总经理廖智勇介绍,厦门市联合咪咕公司,基于5G+算力网络,通过数实融合创新技术打造的元宇宙鼓浪屿已上线测试,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年轻人参与。
元宇宙鼓浪屿街道两旁各色店铺里,中国结、新式旗袍等商品格外显眼。“不少本土潮牌已入驻,中国元素融合新技术,这里成为创业试水的前沿。”廖智勇说。
④____
2022年以来,福建移动在武夷山区建设5G站点100余个,并在部分茶园建立5G智能化监测体系,通过物联网数据卡+网络专线助力茶园视频监控图像传输。
福建省瑞泉茶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逸轩表示,借助移动物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可实时监控空气温湿度、检测土壤pH值,助力科学管理茶树生长环境,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茶园管理效率提升约20%。
同时,借助5G+AR技术,福建南平推出“南平茶旅智慧地图”小程序,游人可通过AR实景了解当地茶文化。类似的新技术也在浙江农田里“大显身手”。
稻飞虱是水稻安全生产的最大生物威胁。目前,大部分病虫测报依靠人工,工作效率低。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病虫测报站田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戴着AR眼镜,拿起田里粘满虫子的粘板,眼镜里的辅助AI帮技术人员逐一辨识虫子种类。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刘淑华表示,去年,研究所联合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AR+AI智能眼镜设备、AI识别模型和多终端检测预警平台。眼镜可识别稻飞虱等20多种靶标。据预估,该设备的投入使用可节省测报人力成本约50%,测报效率提高60%左右。
“5G、AI与AR等技术的结合,应用潜力巨大。”蜂巢科技CEO夏勇峰说,更多更新数智技术应用的落地,将为更多行业注入新活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智慧生活就在身边》)
材料二:
8个月欠停车费6000多元,却未收到任何提醒。近日,上海市民胡女士偶然登录“上海停车”App发现自己大额欠费后,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胡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许多车主也有类似困惑和不满,质疑智慧停车系统存在问题。有记者在胡女士停车的芳芯路上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停车14秒被收费15元,也没有收到任何缴费提醒。
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覆盖的场景越来越多,百姓生活应该越来越舒适便捷才对。然而,为智慧生活添堵的“降智”行为却屡见不鲜。就拿“扫码消费”来说,到餐厅落座后,扫码点餐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动作;车辆驶出停车场前就扫码完成缴费,给有车一族带来“无感出场”的便利……扫码成“标配”,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扫码后的强制关注、弹窗广告、操作繁琐、误导消费等问题,让扫码变成了“扫兴”,消费者备受困扰。
再比如,在网购投诉、银行办业务、机票退改签等众多消费场景中,智能客服的身影随处可见,可是,答非所问、千篇一律、循环重复等情况,想必很多人都碰到过,聊天机器人变“机气人”。有的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取消了人工客服,没有取消的,转接起来也很麻烦,需要等候很长时间。而一些老年人更是不习惯线上服务,但线下服务越来越少,智能化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想起这样一则报道,有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扫码支付,老人在柜台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令人心酸。
技术手段明明已经很先进了,老百姓却依然有很多不好的生活体验,这说明相关机构、商家的工作不到位、目的不单纯,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既损人,又伤己。种种“降智”行为,不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还存在被误导消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助力消费、服务民生,兼顾使用体验和服务效率,才能不断造福社会。
(摘编自赵威《谁在给智慧生活“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