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运动赛场上人才罩出,为国家、民族赢得了荣耀。请你阅读下面自传,完成问题。

我是刘翔(节选)

刘翔

2004年8月27日,雅典时间21点30分,决赛,最后一枪。

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座无虚席。

“第四道,刘翔,中国!”我听到了我的名字,慢慢走向了起跑器。后来自己回去看录像。发现那一刻,我的表情出奇地冷酷。袁伟民局长说,中国人,黄种人能站上这条决赛的跑道,就已是历史的突破;现在我做到了,但这还不够,我要证明更多。

“各就各位!”裁判员一声令下,偌大的体育场鸦雀无声,我听得见自己心脏的跳动。

不出意外地,第八道的巴西选手向裁判示意,要求重新起跑。第二次,美国选手抢跑了,他这次抢跑的意图就是要扰乱对手的情绪。经历了两次波折,我知道,观众的心都已被吊到了嗓子眼,但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毫不夸张地说,就算其他七名选手轮流抢跑一次,也不会影响我的心情。

不知你们有没有体会过那种万籁俱寂,脑海中一片空灵,什么杂念都没有的感觉,至少在那次发枪前,我就是处在这种境界。我以前觉得,越是大赛,我越是兴奋,但现在看来,其实是越是大赛,我在心理上就越是平静。

我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枪响了,整个体育馆骤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呼喊声,八位选手像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原来起跑是我的弱项,前三栏一般我都落后,但直觉告诉我,这次起跑我非常快,到了第三栏,我已经跑到了第一的位置。

前方一片开阔,没有任何对手,我知道这次有戏了。第五个栏,第六个,第七个……第十个!天啊!前面没有人,我是第一个,我是第一个!

冲过终点的那一刮那,我大脑一片空白,我赢了!我是奥运会冠军!我是第一名!

        吉粉花(刘翔母亲):那天晚上,小区内的邻居街坊们都自发地聚集到了我家楼下,摆出了一台大的背投电视机,黑压压的有好几百人。很多电视台和报纸的记者也都来了。他们说,要和我们一起见证刘翔夺金的那一个瞬间。……

       刘学根(刘翔父亲):那天晚上,我和翔翔妈妈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下午,我和她静静地坐在家里,两个人就开始回忆以前和翔翔在一起的过去,说着说着,两个人都哭了,哭得狠伤心,却又哭得很开心。从小到大,我对翔翔一直很严厉,也一直教训他。但我真的很想对刘翔说一句:“小子,你是爸爸的骄傲!”

ㅤㅤ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我居然跑了12秒91!这是个我做梦也不敢想的成绩!但当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这些,我只记得,跑过终点时,我没有任何累的感觉,我就想一直跑下去,跑下去。耳边是几万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我要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披在身上,开始绕着场边跑。

看台上有不少中国观众,我看到他们都哭了,他们挥舞着国旗,在喊着我的名字:“刘翔!好样的!”我就攥紧右拳,把手高高举起。举到后面,发觉手实在太酸了,根本就举不起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跑了多远,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点也感觉不到累,只觉得披着国旗的感觉真好,像是在飞一样。

很快,我脑海里又浮现着当年在法国比赛被错判取消资格的那一幕,我的眼泪顿时涌了出来——我想好不哭的,可不知为什么,眼泪这时候再也控制不住了。“谁说我们黄种人拿不到冠军?我现在就证明给全世界看了!我们黄种人一样能够拿冠军!”

我同样还是披上了国旗,我要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人一样能站在田径组距离冲刺项目的最高领奖台上。当广播喇叭的声音报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身披国旗,一个箭步跃上了领奖台。

这个动作我已想过了无数次,这一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给我颁奖的是德高望重的何振梁老先生。他把金牌挂到我脖子上的时候,流泪了。他说:“谢谢你!”我的眼泪又一下子涌了出来。我知道,他老人家这句话的分量和其中的含义。

【梳理自传情节】

(1)、请你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比赛过程

描写心理

烘托气氛

发令前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比赛中

直觉第一、感觉有戏

比赛后

我就想一直跑下去,跑下去

(2)、【品读自传语言】

揣摩文中划线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后来自己回去看录像,发现那一刻,我的表情出奇地冷酷。(为什么用“冷酷”一词来形容当时的表情?)

②他把金牌挂到我脖子上的时候,流泪了,他说:“谢谢你!”(“谢谢你”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3)、【分析自传写法】

自传在叙事中插入了父母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加以分析。

(4)、【感受传主情怀】

传主的言行举止,往往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与思想情感。文中划双横线句和下面材料都写到了“身披国旗,一个箭步跃上冠军领奖台”的典型动作,请说说刘翔这一动作何以成为经典?

刘翔身披国旗,一个箭步跃上冠军领奖台的动作已经成为经典,甚至比他以12.96秒冲过终点的形象更让国人兴奋。事实上,刘翔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中国运动员谦卑、内敛的形象。他一直以率真、张扬的形象面对公众。

(摘自《我是刘翔》严小琰)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叶圣陶
⑴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⑵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⑶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绉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⑷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工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⑸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天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不禁使我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 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 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树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鼓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 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⑦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愤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提前着,炎热的夏和灿烂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⑧一位诗人说过,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⑨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叶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孤独的范本
        ①当下,好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太孤独,而真正让他们说出孤独的原因,却没有一个靠谱。在我看来,真正的孤独者是从不把“孤独”挂在嘴边的,只有当他们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状态时,我们才能听见他们内心孤独的长啸,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
        ②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③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老先生的壮举被报纸报道,而这份报纸恰被淮北师范学院一位七十有余的退休教师老杜无意看到。同样喜欢写写画画的老杜看到这则报道无比吃惊,兴奋得想立即动身造访这位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老先生。他猜想,这位老先生必定拥有极为健康的身体和超强的毅力,否则不可能完成如此令人羡慕的伟绩。因为书法拼的不仅是笔力功底,更是意志和精神。对于如此年迈的先生,两部加起来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巨著,要用蝇头小楷抄写,单是“坐功”就已是巨大的考验。
        ④没有详细的地址,也没有电话,要找到老先生并不容易。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
        ⑤老杜托了很多人,最后他的一个学生辗转找到了我。虽然学生觉得老师的举动有点莫名和荒唐,但还是希望我能通过文化界的朋友打听老先生的下落,了却老师的心愿。几番周折后,我、老杜、老杜的学生一行终于来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小区。
        ⑥“老先生……”老杜将旧报纸递到老先生眼前。老先生看了看报纸,点头,抬眼看他,两位老人四目相对。许久,老杜说:“我两年前看了这则报道,就一直想来见你。这次不远千里来打扰,最想看一眼您横抄的《三国演义》。”老先生一直默默地望着老杜,不说话。站在旁边的老先生的儿子倒着急起来,凑近父亲耳旁大声解释。
        ⑦老先生显得犹犹豫豫,低下头,慢吞吞地说:“你们走吧,没什么好看的,我写得太差,拿不出手。”
        ⑧老先生的拒绝让老杜有些尴尬,我急忙解释道:“老杜是真诚崇拜您的壮举才来的。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放弃,这次坐了两天火车,还没好好休息就朝您这儿赶来了。”老先生身边的老伴也做起老先生的工作来。老先生不再坚持,晃晃悠悠地转过身,从房间里抱出渔网兜装起来的两个印有古代青花纹的硬纸盒,二十卷竖写的《红楼梦》和八卷横写的《三国演义》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⑨老杜躬下身子,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兴奋的光彩;不一会他抬起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抚摸线装手抄本,用手指一页页摊开散发着墨香的宣纸,不停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一番细看后,老杜才不舍地移开了目光。随后他微笑着拍着老先生的背,激动无语,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⑩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
        ⑪离开老先生家,我们默默地走了很长一段,谁也没有说话。快到三苏祠门外的毛笔批发店时,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
        ⑫“好啊!出版了吗?”我惊讶地看着他。
        ⑬“没有出版,但我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它抄写完毕,这比出版更有意义。我真是太佩服那位老先生了,真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呀。”
        ⑭我沉默良久,似乎悟到了些什么。老先生在抄写两本巨著时一定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可能彻底地摈弃外物,沉浸其中。老杜是懂得老先生的孤独的,当他怀抱着抄写自己作品的憧憬时一定也是孤独的,但此刻他已经找到了孤独的范本。我猜想,现在老杜已经坐在淮北国槐摇曳的窗前,手挥紫山羊毫,开始他漫长的孤独之旅了。
        ⑮他们的孤独,还有伴随孤独岁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我眼里,都是孤独的范本,无比神圣。                   

                                                                                                                                                                                                                         (摘录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

儿时的元宵节

宗寅

    ①“正月十五大似年,天上的月首次圆。未出十五都是年,家的元宵比蜜甜……”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②儿时的元宵节,长辈们都为这一天快乐而辛勤忙碌着。即使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家家户户也总要准备一些过节的东西,正所谓“炒十三、蒸十四、正月十五搓圆子”。若是在这一天家里有人来串门,主人家端不出像花生瓜子之类的吃食,就会很没面子,客人也会不快乐。

    ③记得童年时的元宵节,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放风筝是那时元宵节的必备项目。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扎出“大蝴蝶”“大金鱼”,放飞到天上,看谁放得高。如果赶上风稍大的日子,那可要用爷爷织渔网的绳子放飞才不至于挣断。若是把夹着小哨的纸片拴在绳上,银铃般的响声便会伴着春风自下而上升向天空。大人说,风大时,把小孩拴在“大蝴蝶”的尾巴上就可以飞到天上去。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只是不敢真的去尝试。

    ④童年时的元宵节,还时兴荡秋千。用两根麻绳穿上一块小木板,往歪脖子枣树上一挂就成了个简易的秋千。坐上木板,伙伴们用力地把你往前送,等秋千荡起来后,一边看你飘来荡去,一边听你大呼小叫。那胆小的、心粗的孩子,有时会从秋千上摔下来,摔个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仍乐此不疲。

    ⑤小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照明。夜幕降临,村里总是一片漆黑,家里那如豆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很是有限,所以,晚上走在村里,人们只能靠着记忆回家或者外出串门。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这墨一样的漆黑就会被赶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等待着龙灯的到来,当远处有一串亮光明明灭灭时,我们就知道它来了。我们一群毛孩子跑过去,欢呼雀跃地跟随着舞龙灯的队伍走街串巷。龙灯所到之处,接灯的人家都要放爆竹,还有人家会摆香囊迎接龙灯。此时,舞龙灯的人便会围绕着这户人家的院落、厅堂、屋柱,甚至卧室舞上一通,然后龙头朝外地舞出大门。如果有的人家吝啬,不给赏钱,礼品或点心,龙灯便会尾朝外倒退着舞出门,这种俗称“倒拔龙”的做法是很不吉利的。

    ⑥在元宵节打灯笼串门送祝福,是一个展示才艺的好机会。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椭圆形的,有正四方、正六方、正八方形的,高级的还制成了亭台楼阁。谁的花灯做得最好看,谁就成了孩子王,会赢得一大批孩子的拥护。

    ⑦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了一则有关元宵节点灯的故事。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不许别人说“登”字,“触者必怒,隶卒多被榜笞”。由于“登”与“灯”同音,所以“灯”字也不许老百姓说,“点灯”只能叫“点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他叫人贴出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是个“放火州官”。于是一个讽刺当权者为所欲为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直流传至今。

    ⑧童年的歌是远去的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今天是元宵节,今宵的月是今年中的第一个圆。广寒仙子,你吟唱吧,就唱那首我们都爱听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

阅读

心里一直藏着姐姐的笑

娄惠静

    ①今年清明,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我没有去看“姐姐”。云上扫墓时,从手机屏幕里看到,她长眠的地方,两棵冬青树长得葱茏滴翠,恐怕两只手合起来都抱不住它们的腰了。

    ②很小的时候,姐姐就喜欢花啊草的,父亲种在紫砂盆里的石榴和月季,她隔三差五拉着我为它们浇水除虫。十八年前,弥留之际,她强打着精神,说什么都不想了,就在那地方种两棵树吧,说时脸上漾出一丝无奈的笑意,我至今难忘。那天,是我扶着这两株小冬青,让家人一锹泥一捧泪培上土的。培土之前,我特意把她最喜欢的一双布鞋放在坑里,喃喃地说:“姐,一路走好。”

    ③那年,当我帮她从医院拿到诊断报告时,泪水模糊了双眼。回家后,不敢和她对视,绕着圈子找话跟她说。其实,她从我的“反常表现”就知道了结果,但为了让我放松心情,不时说着我俩小时候的糗事。我心疼至极,禁不住流出了眼泪。她拉着我的手,许久才挤出一句话:“别让爸妈知道……”话才出口,她已稀里哗啦哭出声来

    ④她住院治疗的那阵,我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每天去看她,除了带鲜花,也常常给她做营养餐,让她增加免疫力。每次,她 绽开笑脸,把花贴着鼻尖 嗅个够,才示意我插到花瓶里。化疗放疗让她恶心呕吐不止,可当着我的面,她大口大口地吃着饭菜,把碗底残存的汤汁喝干净,笑着说:“好吃”。看到我一脸心疼的样子,姐姐说:“这些营养进去,病慢慢就会好的”,她一直说要看着儿子结婚成家,为父母尽孝养老。说这话时,眼里的期盼神情,总让我动容。

    ⑤有一天,见她烦躁不安,我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哼首《喀秋莎》给你听吧。见她点头,我于是凑近她耳边,轻轻地哼起了她熟悉的旋律,哼到一半,她已经睡着了,脸上露着满足的笑,眼角吊着半滴晶莹的泪珠……

⑥长我两岁的姐姐,从小喜欢读书。课余时间,我跟着她读文学作品。开始时,我把书抢来先读,但我一知半解,读不下去就不想读了。她发现后,把书里的故事讲给我听,到关键处,故意卖关子:“欲知下回分解,请自己去读”。我胃口被吊足了,只好捧起书来自己翻,居然越读越有味道。以后再借到新书,我就学乖让她先读了。我们相互探讨书里面的故事,嘲笑葛朗台的吝啬,同情祥林嫂的遭遇,敬佩林道静的革命理想,也为林黛玉的香消玉殒而惋惜,还时常因书中的某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我在姐姐的影响下,爱上了阅读,至今乐此不疲。

    ⑦姐姐心灵手巧,十几岁就学会了编织毛衣缝纫衣服、刺绣枕套,样样都拿得起。我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就穿着她为我缝制的藏青色阔条灯芯绒两用衫去厂里报的到。时尚的尖角领点衬着高挑的身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回头率算蛮高的。永远记得,她完工后让我试穿,围着我左一圈右一圈转着看时露出的那张灿烂笑脸。

    ⑧十八年来,我心里始终藏着姐姐的笑,特别是夜深人静思念她的时候。她的笑,犹如一盏灯,把我的心照得又暖又亮……

(选自2020年5月11日《新民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