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高考真题】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颍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年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鄌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寒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时期,通过门荫入仕的官员,基本都是依父祖官品而决定待选时期及入仕后的职掌和官品的,如唐制规定“自一品至从五品,所荫子孙官品为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等。唐代官员通过门荫后,与科举、流外入流等入仕官员相同,在取得做官的资格后还要参加由吏部或兵部组织的铨选才能真正成为官员,否则只有做官资格而无任职之实。 这些高官子弟“番上或纳资若干年后,随文武散官参加本部的简试,合格者再作为门荫入仕的有出身的人参加吏部或兵部的文武洗”。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唐代政府对涉及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的才学尤为关注。

————摘编自陈禹澍《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学校的衰落,生徒的力量相对削弱,“怀牒自列于州县”并不鲜见,有些贵族子弟宁愿出自贡举而不由学校,安史之乱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乡贡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进士出身者瞧不起以荫入仕者的现象愈益显现。 有人谋取了一官半职,因为不是儒流,甚为时论所薄,即便是杨国忠也要凭借权势,把学业荒陋的儿子硬塞进科举。在唐代已形成的一套较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中,才能被放到重要位置,门荫子弟才能平庸、难委要职,国家选人别辟蹊径,无须取才于资荫。例如,文宗时宰相欲提升以父荫补职的浑锣为寿州剌史,文宗不允,反对说“锣,勋臣子弟,岂可委以牧民。……今我念其先人之功,与之致富可也”。

———摘编自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

 中国的地理、地缘以及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明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盖有数端。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四国风气,秦、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惟秦地广而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此皆秦之凭籍,优于六国者也。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二:至唐朝,科举制渐趋规范化,不过,尚有欠缺。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