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下列修辞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望海潮》) C、“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累丑”一词走红网络。何为“累丑”?网友称,“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经过连续熬夜、加班、高强度劳动、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被吸干的丑感。

____。有人质疑,“累丑” 不就是“憔悴”吗,并因此痛批网友的词汇如此匮乏,简直是语言文化的退步;也有人为“累丑”声援,称其“太形象了!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表达”。

在专家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它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新陈代谢。流行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百态,充满时代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曾表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与符号,社会生活是其内核。社会在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

“累丑”的魅力在于其充满故事质感。憔悴未必丑,只表示一种面容状态,可以与疾病、饥饿等诸多原因相关。而“累丑”,讲出了憔悴的原因和憔悴的后果,暗含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重担时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与病痛饥饿无关。

细数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既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更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值得警惕的是,当过度游戏化、极端化的网络语言泛滥,青少年群体很容易被"流行"裹挟,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人要镇静持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沉住气,不能心浮气躁,冲动行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和分析,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时机不到的话,就要等待最好的时机。

①很多人喜欢快刀斩乱麻,②喜欢速战速决,③但一遇到问题,④巴不得马上就解决问题,⑤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不能过于浮躁和心急,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会烫坏嘴巴和舌头。

其实,这就像治病一样,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吃一两副药就能够    A     , 治病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调理,需要慢慢治疗。尤其是一些重病,更不能心急,如果    B    地下猛药,那么只会    C     , 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养病 , 要有长久心,要有耐性。

心理学家发现,(甲),这种趋利性往往会逼迫我们加快自己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渴望获得成功,也才会被一时的利益迷惑双眼。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这一生所要做得最完美的一件事,应该是把自己的节奏放慢一些。”(乙),我们才会放下心中的浮躁,才会静下心来体验生活,才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浮躁是一个陷阱,你越是心急,就越是要跳入陷阱之中。浮躁有时候更像是一把割伤自己的刀,我们越是心浮气躁地追求生活目标,就被自己伤害得越深。所以做人还是淡定一些。陶渊明、梭罗和林逋,他们经不起这样的伤害,最终分别选择了回归故里田园,躲到瓦尔登湖畔同自然相伴和与梅花、仙鹤一起生活。这些人都找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功业最终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吐鲁番盆地天气高温干燥,素有“火洲”之称。然而在火焰山下,源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山融水,经由一条条蜿蜒的人工暗渠, 源源不断流向绿洲深处。这就是地下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有“地下水长城”之称,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与被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还有另外两项是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坎儿井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述了西域“竖井通渠”之法,唐代文书中也有关于“胡麻井”以及机构“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等的记载。这些说明坎儿井在新疆古代农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有1540条,分布在吐鲁番市的坎儿井就有1200多条。其中190条坎儿井仍有水流,通过总长约3400公里的暗渠,继续灌溉着近10万亩土地。这充分表明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开凿时,从村庄低处逆向往天山方向的山体高处挖暗渠;每隔20至50米挖一个向下的竖井,方便挖掘暗渠时定位、输送泥土、通风供氧。当暗渠不断接近山体,连通地下水暗流,就形成引水通道。暗渠又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前者用于集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后者用于输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明渠是方便村民日常取水的小渠,涝坝则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渗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通过暗渠流向村庄后,再通过明渠接入地上的涝坝,供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使用。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人民抵抗干旱、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智慧体现。如今,坎儿井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胜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