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容易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Ⅱ

长期以来,严肃文学依靠杂志社、出版社、以高校为核心的学术评论圈等,建构出一个自洽的园地。____,往往需要投身学院,接受长时间教育后才能掌握一套“行话”,才具备进圈发言的资格。久而久之,严肃文学一方面在文学史建构、语文教育中不断被经典化,另一方面却逐渐与大众“隔”了开来。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up主,____。从鲁迅到沈从文,从路遥到汪曾祺……这些大家的作品被一遍遍解读,让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一个个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学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复活”。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

严肃文学的年轻化,也说明历经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和网文零食的投喂后,____。他们渴望用严肃文学中极具情境性的画面,对抗现实中的功利和浮躁。同时,走进严肃文学,与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近年来大火的影视剧《人世间》《平凡的世界》《觉醒年代》等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很多年轻人在追究剧后就回归文学阅读本身,体悟文学本身的穿透力、感染力,进而构建起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孙犁《荷花淀》) C、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沈从文《边城》) D、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老舍《茶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一般都不会很大,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天气通称为秋雨。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的雨, Ⅰ 。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第二,秋雨通常与连阴雨天气相关,也就是说,秋雨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下好几天,所以古人常用(甲)来形容秋雨。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雨量不大,唐代诗人曾以(乙)形容秋雨的轻轻柔柔。还有(丙),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视觉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声音。不过,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秋雨不但不温柔,而且有时还会非常迅猛。如以(丁)来形容秋雨,可见当时降雨强度很大。 Ⅱ ?原来,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

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原来,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因此台风更易出现在这一时段。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

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A____嫩芽”的“A”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B____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C____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

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