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容易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年秋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一般都不会很大,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天气通称为秋雨。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的雨, Ⅰ 。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第二,秋雨通常与连阴雨天气相关,也就是说,秋雨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下好几天,所以古人常用(甲)来形容秋雨。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雨量不大,唐代诗人曾以(乙)形容秋雨的轻轻柔柔。还有(丙),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视觉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声音。不过,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秋雨不但不温柔,而且有时还会非常迅猛。如以(丁)来形容秋雨,可见当时降雨强度很大。 Ⅱ ?原来,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

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原来,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因此台风更易出现在这一时段。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处的“一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远远望去,哥俩长得一般高 B、他这一番话,让人内心别有一般滋味 C、一般来说,离赤道越近,气温越高,但也有例外 D、火车飞一般地向前驰去
(2)、下列古诗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夜来秋雨如决堤 ②秋雨绵绵无绝期 

③细响鸣林叶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

B

C

D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文本最后一段可以像下文这样修改,语意基本不变,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台风在天气转凉后还会如此频繁出现的原因在于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

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就有一场台风,于是出现了“寒雨连江”的景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历史文化历经五千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成语“____”表示饮食节俭:“____”表示饮食讲究,“____”表示偶食荤腥,“____”表示饮食奢侈,“____”表示殷勤待客等,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并显示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成语“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等,又都( )。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经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装。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B)。“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