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钦州市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I

风来了。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咔嚓咔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的庄稼,庄稼狂乱地摇摆着,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迈动着脚步。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音……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先是一阵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掠过来,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当地进入雨季,②使云南的野生菌迎来了盛产期。③云南山高林密、气候类型多样,④滋养了丰富而独特的野生菌资源。⑤据统计显示,⑥云南野生食用菌约有900种,⑦占我国食用菌物种数的90%。不同于常见的动物和植物,野生菌属于真菌。虽然野生菌看起来“ A ”,却属于微生物范畴,因为其大部分时间是以肉眼难见的菌丝存在于地下,但又因其产生的子实体(即蘑菇体)肉眼可见、徒手可采,所以在学术上一般被称为“大型真菌”。野生菌从生态特性上讲,可大致分为共生菌、腐生菌和寄生菌。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些野生菌能实现人工栽培,而有些不能? (甲)。目前能实现人工栽培的野生菌,绝大部分是腐生菌,而共生菌只能靠大自然馈赠。比如,我们熟知的松茸、松露常与松树共生,可以通过人工抚育促繁的方式来实现增产,但并不能实现完全人工栽培。

眼下,各类野生食用菌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那么,(乙)?一般来说,从正规野生菌交易市场采购、在正规餐厅经营的野生菌,其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但是,不认识的野生菌坚决不能采食,“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的野生菌坚决不能采食,否则吃坏肚子就要去看医生了。总之,充分认识野生菌、正确烹饪可食用野生菌,这道餐桌上的美味,定能让大家 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