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课

①10岁那年冬天,我转学到北牌小学上四年级。

我来自农村,一身粗布衣裳,套着棉袄棉裤,臃肿得像狗熊,棉袄不合身,对襟朝前撅着。我初次转学到县城,眼拙胆怯,更显得呆头呆脑。

③班主任兼语文课老师姓郑,脾气不太好。他说“干啥”总说成“嘎”,他一拧眉说哪个同学“嘎”,那个同学立马就木在那里了,像老鼠见了猫。几次见郑老师说“嘎”,尽管不是说我,我也慌慌的,害怕。但是郑老师课讲得真好,很投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的,有时讲着讲着还哭了,弄得底下唏嘘一片。

④这天是语文课,郑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写,我不敢跟老师说我不会。题目是什么,如今我已想不起来了,但写完之后我在末尾留的几句话仍记得:“老师,我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知对不对,请您指正。”我忐忑地把作业本交到讲台上。

⑤再上语文课的时候,郑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上了讲台,说:“这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个新来的同学。”“唰”地一下,教室所有的目光都朝我投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呆愣愣地手足无措。接下来,老师开始念我的作文,念完了,说:“还有呢。”最后把我留下的几句话也念了,引起哄堂大笑。

⑥从此我喜欢上了语文课,同学们也喜欢下课后主动找我玩了。这也让我打消了乡巴佬进城的自卑感。

⑦其实,我第一次写作文就撞上了头彩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但阅读量并不比城里孩子少。父亲是教师出身,后来在县文教局工作,每次回家他都会带一摞子报纸回来,还有一些杂志。我天生与文字有缘,见了这些带有照片和图画的报纸、杂志,就看着玩,久而久之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和母亲去县城父亲那儿或赶集的时候,一定会去新华书店买几本连环画,自己看完了,还要同村里的小伙伴们边看边讲,甭提有多神气了。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写作文,也能够照葫芦画瓢对付一气。

⑧后来语文课一直是我的最爱,尤其是作文每被老师念一次,那一天就成了我快乐的节日。直到今天偶尔走到学校外面,听到教室里传出的整齐洪亮的读书声,依然感觉十分亲切。那声音带着稚气,充满朝气,如银瓶乍破,如珠落玉盘,如翠鸟初啼,不是天籁胜似天籁,是人间最美妙的乐音。

⑨有一次语文课令我终生难忘。课本里有一课是《东郭先生》,郑老师按照正常的课程要求讲完了课,他把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带到办公室,神秘地告诉我们,他把《东郭先生》排成了一个短剧,叫我们几个秘密排练,一个星期后在语文课上演给全班同学看。郑老师把东郭先生的角色给了我,叮嘱大家保密。一周后的语文课,终于在班里响了一个“大炸弹”,把全班同学都“炸”晕了,天啊,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有意思了啊!

⑩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小学时候的语文课,想起说话总爱把“干啥”说成“嘎”的郑老师,想起那次有趣的《东郭先生》表演课,心中总会盈满温馨。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有时一句话、一个人、一堂课,都有可能是点燃生命照亮旅程的火种 , 值得一生去回忆,去珍惜。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几次上语文课的经历及感受。

事件

“我”的感受

“我”在作文结尾写了让老师指正的话

郑老师在班里念“我”的作文

有趣、不可思议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我来自农村,一身粗布衣裳,套着棉袄棉裤,臃肿得像狗熊,棉袄不合身,对襟朝前撅着。我初次转学到县城,眼拙胆怯,更显得呆头呆脑。(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那声音带着稚气,充满朝气,如银瓶乍破,如珠落玉盘,如翠鸟初啼,不是天籁胜似天籁,是人间最美妙的乐音。(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阅读文章,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中加点内容的含义。
(5)、文中的郑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问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驻守荒原

明前茶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钮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跌到零下20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都是面片汤、馒头;长达7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3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司机们看了十分不忍。时间一长,有些司机就达成了默契:在内地前往高原的途中,给老韩孙女带点稀罕的蔬菜水果。最近,他们带过来的就有:三斤月牙般的老扁豆,一个歪脖子大南瓜,两个临潼大石榴,一嘟噜野柿子,还有三个硕大无朋的葵盘。后者是一个拉饮料去拉萨的司机从黄河河套路过时,吆喝呼唤了半天,好容易唤出葵园的主人买的。每个葵盘都像小脸盆大小,饱满的葵瓜子结得水泼不进。葵盘抵达这天,坚守在高原上的老韩一家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这将是漫漫长冬一家人的零嘴儿。

    ④老韩应聘到此地的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7拔主人一一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曾想老韩一来,转眼已呆足八年。

    ⑤陕西人老韩如今已经摸准了高原的脾气,他会叮嘱第一次跑这条线的司机:“遇上啥事您都别激动,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知道吗?您得德高望重地行走,老成持重地坐下。总之,像老祖宗一样慢腾腾地悠着来就对了。”万一有点高原反应,老韩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⑥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远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去,在那里抽上一根。老韩媳妇偷偷清点过,儿子去世一年多,家里开的小卖部里,香烟少了93根。

    ⑧每次,老韩走挺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都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说和做(节选)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说阅读

一树繁花听鸟鸣

张学鹏

①沙河弯弯,欢快流淌,曲曲折折伸向远方。

②沙河村依河而居,一棵百年的大树长在村口,枝繁叶茂,四季常绿,成为一大奇观。每年春天,碗口大的红花盛开,芳香袭人,蜂飞蝶舞,花期可达半年 , (甲)引得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赏花,络绎不绝。

③树是祖辈传下来的,归老人所有,老人守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树,春夏赏花开,秋冬听鸟鸣,好不快活。

④老人视树如命,日夜守护。

⑤春暖花开时,村主任带领一群城里人来赏花。城里人赞不绝口,要出高价买树。

⑥老人蹲在树旁,看树,抽烟。

⑦城里人说:“这棵树卖吗?我们出高价。”

⑧老人说:“不卖。”

⑨城里人说:“这棵树拉到城里会很值钱,你不喜欢钱吗?”

⑩老人说:“喜欢。”

⑪城里人说:“喜欢钱就得卖树,你要钱还是要树?”

⑫老人说:“要树!”

⑬城里人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给你十万,卖不卖?”

⑭老人说:“不卖。”

⑮城里人又说:“十五万呢?”

⑯老人说:“不卖。”

⑰老人又说:“这不是钱的事,树是祖传的,祖上有言在先,再穷也不能卖树,传了好几代了,到我手里,能卖吗?”

⑱城里人望树兴叹,无奈离去。

⑲秋叶飘落时,城里人又来了,这次来人更多。

⑳这次城里人做通了老人儿子的工作。儿子同意卖树。

㉑城里人说:“这棵树很珍贵,长在这里可惜了,拉到城里会有更多人欣赏,给你二十万,卖不卖?”

㉒老人说:“不卖。”

㉓城里人说:“三十万呢?”

㉔儿子说:“爹,三十万,不少了,卖了吧,你看别人都买了小轿车,进城住上高楼了。”

㉕老人瞪了儿子一眼,说:“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树是这里的风水,这里的根基,没有树,村里就失去了根本。”

㉖老人发下狠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谁也不能动!谁动,先从我身上踩过去。”

㉗城里人怕闹出人命,又一次不欢而散。

㉘城里人走后,儿子说:“老迷信,顽固不化,气死我了!”

㉙老人常常一个人坐在河边,眯着眼,吸着烟,听河水哗哗地流淌,听鸟儿在枝叶花丛中歌唱,闻着淡淡的花香,脸上挂着笑。

㉚树木大了,啥鸟都有。树上搭了许多鸟窝,有喜鹊,有斑鸠,有黄鹂,有夜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叫尽生命的欢腾。(乙)

㉛雪花飞舞时,城里又来人了,来人更多,小轿车停了好几辆。

㉜儿子也来了,儿子坚持卖树。

㉝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说:“这棵树是珍贵濒危树种,我们拉到城里会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欣赏它,给你一百万,卖了吧?这是我们公司能出的最高价了。”

㉞老人说:“不卖。”

㉟老板很无奈,笑了笑,说:“不爱钱的,我见过,可是像你这样不爱钱的人,我真没见过。”

㊱老板又说:“卖了树,你就是百万富翁,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你真是个怪老头。”

㊲老人说:“七十多年了,我从小跟着俺爷、俺爹一起守着这棵树,已经习惯了听树上的鸟叫,看树上的花开,闻树上的花香,我离不开这棵树。”

㊳事后,有人问老人:“一百万,恁多钱,为啥不卖呀?”

㊴老人说:“许多人喜欢钱,认为只有钱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如果绿树、河流、鸟语、花香能让一个人得到满足,要恁多钱干啥呢?”

㊵多年以后,老人去世,儿子抵抗不住诱惑,卖了树,留下一个巨大的树坑。不久沙河搞开发,树坑变成了人工湖。沙河村人逐渐进了城,村庄越来越小,没有大树,就没有鸟鸣,也没有了花香……

日子久了,因为管理不善,人工湖变成了垃圾场。(丙)

㊷村民看见坏掉的人工湖,总会说:“以前这里长着一棵大树,有花有鸟,非常漂亮,大树真好。”说这话时,他们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㊸人工湖像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村民看着,感觉很疼。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