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正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池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述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付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B . 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C . 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D . 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庙堂”意思是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含义相同。 B . “明日”意思是第二天,与《明日歌》中“我生待明日”的“明日”含义不相同。 C . “贷粟”中的“贷”是借的意思,“粟”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贷栗”文中指借人粮食。 D . “邑”指城市,文中“待吾邑粟之来”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的“邑”含义相同。
    【答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国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为诱饵,要魏王杀掉范痤,范痤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对人性的洞察,成功使自己死里逃生。 B . 祖朝认为,朝廷的决策与百姓性命攸关,所以他虽然是平民百姓,也给晋献公上书,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针计策。 C . 惠子用“弓”来比喻弹的形状,以对“弹”的解说为例,是为了向梁王说明,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用比喻是行不通的。 D . 庄周用路上牛蹄槽中鲋鱼求助而不得的故事,批评文侯脱离实际和假装慷慨大方,文侯听后把百钟粮食送到庄周家中。
    【答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②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答案】
    (5)范痤被魏王追杀,是如何自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与人交。进士登第 , 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传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 , 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 , 司马光往省之,至则自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革:通“亟”,病重。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约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窒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