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来宾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我的两个梦想

袁隆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 “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1)、文中作者记录了自己经历和为国为民的感情态度,请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心怀全球,造福世界人民,90岁的袁隆平讲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两个梦”是什么?
(3)、从描写方法和句式角度赏析画线句,写一段批注。

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4)、某农学院学生毕业在即,学校准备给图加上题跋,印在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以示赠勉,你选下面哪句诗作为题跋?请简述理由。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②醍醐: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人生开关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那年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去上学。

    惟一能来钱的路是上山砍柴。附近有一座矿山,矿上每天要烧很多柴,民工们从山上砍柴,挑到公路边,由矿上派人来收购,用车拉走。我也加入了砍柴民工的队伍。

    我力气小,砍柴很慢。以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挣不够上学的钱。后来,矿上来收柴的张叔要找一个人替他过磅记数,由矿上开工资。这是一份好差事,他知道我缺钱上学,特地把这差事安排给了我。

    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砍柴的大毛悄悄跟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给你一半。”

    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好,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大毛说:“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我差不多被他说得心动了,但总还有些觉得不踏实不对劲。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我听了娘的话,后来就没有理会大毛。

    那时我挣够了上学的钱,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有了一份我喜欢的工作。从此,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早些时候,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假如我那时虚报冒领,会怎么样?”张叔说:“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他告诉我,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检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一位先哲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这话我信,因为当年在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我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小时候,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费、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观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人们吃他,他甘心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太乐善好施了。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得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他自己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偷粉笔的日子里

①我和老三对讲台上摆放的一盒粉笔情有独钟。

②粉笔排列整齐“站”在一个明黄色的塑料盒子里,每一支都纯粹得不含一丝杂质。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老班”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江城子》,那字好像要跳出来一样,在泛着墨绿色的黑板上翩翩起舞。我和老三一致认为,“老班”写的字之所以这么好看,一定与这粉笔有关。

③于是,我和老三开始了一场预谋。

④课间休息时,老三敲敲我的桌角,丢给我一张字条和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放学后,留下来陪我一起做值日。”(A)放学后,老三在门口为我把风,我迅速抽了一支粉笔装进口袋,轻轻地捂住,生怕突然的惊吓会让它四分五裂。

⑤我们逃也似的跑出校园,(B)路旁是一大片广阔的麦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成熟麦子的香气,周遭的景物一闪而过。我们到了老三的家。老三翻出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在那块小小的黑板上画出了我们刚刚奔跑而过的那片麦田。

⑥从那天起,我们偷粉笔的行为变本加厉。原先挺直“站”在一起的粉笔,开始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地散落开来。而老三的画飞出了麦田,朝着更广阔的世界翱翔,雁群、火车、高楼、航天飞船,甚至是星光斑斓的宇宙……他说终有一天自己要走出这个小镇,去看看那些在电视上都不曾看到过的美景。

⑦然而“老班”最终还是发现了端倪,在一堂班会课上,他刻意提到了粉笔的事。

⑧我低下头,悄悄地用余光瞥了一眼老三,发现他也把头埋在书里。下课后,我拉着老三一起去办公室自首。

⑨老三先开的口,他说:“粉笔是我拿的,从10月20日开始到昨天,一共拿了13支,都用完了!”

⑩“老班”盯着老三:“你拿粉笔去做什么了?不问自取谓之偷,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你们只是拿去玩的话……”

⑪“老师……”我接过话,“陈川拿粉笔去画画了,他自己有一块小黑板……”

⑫“老班”的眼神又回到老三身上,老三低着头,刘海挡住了他的眼睛,但我能清晰地看见他发红的鼻子,以及不断坠落到地面的水滴。滴答,滴答……

⑬“老班”递过去一张纸巾:“既然是这样,我也不责怪你们了,但是惩罚还是要有的。学校即将举行一次主题板报的比赛,这次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两个了,如果拿到名次,以后陈川要用粉笔,我会向学校申请。”

⑭老三立马打了个激灵,唰唰唰抽出几张纸巾,狠狠地往脸上抹了几把:“谢谢老师!”

⑮各种颜色的粉笔整齐地排列在我们面前,神气的我们如同两个将军,正在检阅即将出征的士兵。

⑯老三在纸上构思了好几种方案,俨然一个工程师在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进行精密的筹划。最后我们班板报是一幅画:两个一模一样的少年相视而立,他们一个身后是城市、是大海、是宇宙,另一个身后是乡村、是耕牛、是山路,而将两个少年阻隔开的,是一片微风轻抚的麦田。

⑰比赛的结果出来了,老三的这幅画并没有进入前三名。不过说来也奇怪,一个评委打出了0分,剩下的9个评委硬是将总分拉到了第4名。

⑱后来我们真的走出了小镇。而老三的绘画事业小有成就,现在,他还在研究版刻,前途无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