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浙江省2022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综合下列信息,写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名。

人物一:寄居于贾府;贾宝玉表妹;“潇湘妃子”;多愁善感。

人物二:“十二金钗”之一;贾琏妻子;“凤辣子”;精明能干。

举一反三
语言文字运用I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____,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____,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____。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丫鬟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断了绳,挂在了竹梢上。林黛玉的丫鬟(甲)想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体弱多病的(乙)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又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稻香老农(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住在怡红院的(丁)则说:“可惜不知落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了。”不难看出,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斗鸡社

[明]张岱

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①,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仲叔忿懑,金其距,介其羽➁者,无遗策。 又不胜。人有言徐州武阳侯樊哙子孙,斗鸡雄天下,能于高桌上啄粟。仲叔心动,密遣使访之,益忿懑。一日,余阅稗史,好斗鸡而亡其国。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丙】收尾•飞鸟各投林

[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有恩的,死里逃生,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释】①时诸王斗鸡游嬉兴盛,王勃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以为是挑拨诸王子,王勃自此漫游蜀中。➁腷膊敪咮(bì bó táo zhòu):腷膊,禽鸟鼓翼声;咮,鸡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青年网络互动兴趣的持续高涨,不仅带来了自身行为习惯的改变,也丰富了社会性话语实践,一个显著现象是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刷新公众视野,突破汉语表达传统,给人一种    ①    的感觉。网络新词作为网络用户自发创造的一种语汇,杂糅中外文字、表情符号、数字或图片等表达方式,并以此为基底形成话语风格,呈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特质。

网络用户面对其所关注的现实议题时,往往通过语言变异的形式表达看法、心情和态度。(甲),如有受突发事件刺激后与众不同的认识,有对待某种普遍现象的情感诉求,有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共情、寻求社会救济的愿望。约定俗成的网络新词,一般会自觉绕开敏感词汇、规避言论风险,避免因言辞的尖刻犀利而激起新的矛盾或冲突。比如,用“awsl”表示高兴称赞时说“YYDS”,不喜欢就是“很下头”

青少年作为我国互联网使用的主流人群,其语言表达和语用习惯天然地带有这一群体社会化过程的痕迹。简、萌、倒、错的游戏化展演是网络新词的鲜明特征。简,即简单,语句、音节短小,方便交流,富有效率。萌,即萌态,童言童语,可爱有趣。倒,即颠,不分长幼、性别、身份,    ②    。错,即错位,古今中外的话语词汇皆为所用。

这些特点使网络新词    ③    、形象易懂、充满情趣。(乙),网络语言的游戏化展演可以视为青少年对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宅”“社恐”“逃避达人”等的出现,折射出“90后”“00后”的成长焦虑以及人际交往恐惧心理。“萝莉”“小姐姐”等则表现出这一群体对成人身份的逃避心理。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虽然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成社区、团队 , 建构出新的价值系统,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参与空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