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551年到1722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128个,松江府有113个,著名如吴江的盛泽、南汇的周浦、湖州府的菱湖、嘉兴府的濮院、乌程的乌镇和南浔……由宋元时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江南地区“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嘉定“新泾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嘉善千窑镇“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在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注:“质库”, 主要经营典当、贷款业务,兼及存款、钱票发行等其他事项。)

——据(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编写

(1)阅读材料一,试从耕作工具、方式、动力三方面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代中国国内“市”的发展线索。概括明代中国经济的新特点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各种金融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钱庄不仅家数众多,而且有一套信用手段,能够在流通领域里起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钱庄生意或买卖豆、麦、花、布。票号在资本上是商业资本的转化,商品的贩运与买卖,也需要资金的划拨与调剂。票号经营的汇兑业务,开始时是以商业个人为对象,政府机关的汇款则是后来的事。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票号放款的利率也不高。

——摘编自洪霞管《略论山西票号上海钱庄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1910年6月,国际橡胶股票行情暴跌,在泸橡胶公司、外国银行也深受影响。……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惯例要上海方面从源丰润等庄号提取 190 万两"泸关库款",用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庚子赔款"。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请求暂不从源丰润等钱庄中提款,改由大清银行垫付"庚子赔款"。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处理。度支部侍郎与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苏巡抚参奏蔡乃煌。蔡乃煌被革职后一度申辩,但遭军机处斥责,羞愤之下,一举从源丰润等钱庄提回款项 200多万两以交还政府,源丰润当即倒闭,受此影响 1910 年上海倒闭歇业的钱庄达到 48 家,亏欠款总额 1933 万两。

——摘编 自闵杰《清末的"橡皮风潮"∶政府昏庸指令引发全国大恐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