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与训练试卷

班级正在进行“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活动,你和小语正围绕《红星照耀中国》展开讨论,请你联系名著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小语: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选择,就像《红星照耀中国》中,不少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就在人生岔路口做出了正确选择。你能从文中列举一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我: 

小语:你说得很好。正是他们的选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同学们打算选择书中《第五篇长征》拍摄短视频。你认为下面两幅图,哪一幅图更能代表长征精神?你能说说理由吗?

甲 飞夺泸定桥  乙 红军过草地

我:

小语: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通过这次讨论,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我:

举一反三
名著选读

西游记(节选改编)

吴承恩

ㅤㅤ①却说那刘伯钦与唐三藏惊惊慌慌,又闻得叫声师父来也。众家僮道:“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问:“是甚么老猿?”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长老莫怕,我们下山去看来。”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②这太保诚然胆大,走上前来,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问道:“你有什么说话?”那猴道:“我没话说,教那个师父上来,我问他一问。”三藏道:“你问我甚么?”那猴道:“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么?”三藏道:“我正是,你问怎么?”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三藏闻言,满心欢喜道:“你虽有此善心,又蒙菩萨教诲,愿入沙门,只是我又没斧凿,如何救得你出?”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三藏依言,回头央浼刘伯钦道:“太保啊,我与你上山走一遭。”伯钦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决不敢虚谬!”伯钦只得呼唤家僮,牵了马匹。他却扶着三藏,复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那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唵嘛呢叭咪吽”六个金字。

③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字,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子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监押大圣者。今日他的难满,吾等回见如来,缴此封皮去也。”

(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第十四回,有删改)

上文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写“心猿归正”,三藏收悟空为徒。请你仿照示例,概括取经团队其他几位成员加入的过程。

示例:五行山收孙悟空为徒。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至三部文学 名著,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是坪山区某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课外 阅读情况的调查。

【材料二】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 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 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 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 性策略”。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 文本内容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 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 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

研究证明,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能够让阅读更为高效。文章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筛选信息,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认知框架。我国学者王蓉的团 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 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 中、高中、大学) ,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高的记忆水平。更 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 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 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

(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1,04B)

【材料三】

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义地忽 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例如,孙悟空三调 芭蕉扇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就很值得精读。精读就要细读情节、 精思原因、鉴赏人物。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 一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书中一些渲染夸张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与情节“游离”,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 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材料四】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  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 一百页了,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 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 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 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 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单方,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朱光潜《谈读书》)

学习了散文后,同学们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来一场散文之旅 , 对散文的人物、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⑧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qī)A▲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B()。
    ⑪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⑫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⑬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⑭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⑮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C(),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chàn)D▲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⑯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⑰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