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自我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
1927年7月,“中国教育至不受军政、教会两障碍,固与法国为同志”,因此在当时以法国教育行政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为此,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改教育部为大学院,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构。大学院不隶属于国民政府,直称“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院统一管理全国学术与教育行政。同年拟定并公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大学区综理大学区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大学院、大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注重教育制度层面上的改革,以期实现教育的“学术化”。这些改革,加速中国新教育向现代转型,也是近代酝酿多年的教育独立思想的实践探索。但是,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一年左右就偃旗息鼓。
——摘编自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材料一: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1934年6月,在美国国会内部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1934年8月开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
——摘编自卢宁编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实施法币布告》,国家四大银行取得了法币垄断发行权,实行白银国有,规定法币与英美国家货币挂钩。法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货币制度更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摆脱了外商银行对货币发行和货币定价的控制,国民政府四大银行真正获得了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郝慧泽、席林《略论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