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①确山铁花又名“打铁花”,是河南省确山县流传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②北宋灭亡后,打铁花随着确山人的南移和北迁流传全国,形成了不同的式样。明清时期,由于官府提倡和社会各界支持,确山铁花达到鼎盛,并从原来的工匠开业庆典或玉帝、老君、王

母娘娘诞辰等道教祭祀活动扩展到还愿、升迁、嫁娶、高中、建宅节日等一般性的喜庆活动。确山铁花在本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放鞭炮、放烟花、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恢宏壮阔、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民国初年,因战乱和灾害,确山铁花濒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确山打铁花也仅于1952年、1956年和1962年表演过三次。至1988年,经挖掘整理,确山铁花再次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③确山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火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④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2004年的元宵节, “确山铁花队”在郑州第三届中原文化庙会一炮打响。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打铁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后,确山铁花走上了央视春晚,从此火遍了全国。

【文本二】

①确山打铁花大型表演最初是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在每年春节时为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

②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

③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铁花”是确山县一种始于北宋年间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B、文本一第③段列数字,具体说明了确山铁花表演时的壮观、惊险刺激和喜庆热闹的特点。 C、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 D、作为道教人士的五门工匠,每年年初开业之前,会进行祭祀活动,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2)、请简要概括确山打铁花的发展历程。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对确山打铁花作了说明,但说明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部署。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在教育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ChatGPT是数字技术创新运用的典型代表。ChatGPT是2022年11月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就是聊天,GPT就是“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简而言之,ChatGPT 就是一款好用到超出大部分人认知的聊天机器人。(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 ChatGPT可以根据议题写作业、写论文、写演讲稿……据新闻报道: ChatGPT 成功通过了谷歌的编程考试,拿到了年薪18.3 万美元的L3工程师录取通知书;还能够通过沃顿MBA课程的期末考试……

有记者曾在ChatGPT的对话框中输入“如何看待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后,它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可以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支持与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可以为老师提供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方式。’(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ChatGPT的确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给考试作弊提供便利。冯建军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ChatGPT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缺少辨别信息、答案的能力,忽略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情感交流;可能导致学术作弊和学术诚信问题。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伦理治理的确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侵权、生成虚假信息、算法“黑箱”等问题。以教育数据隐私问题为例,ChatGPT需要联网工作,存在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可能会伤害未成年学生。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最响亮的声音是乡音

材料一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三

交流方言如今已成为Z世代聚会项目不可或缺的有趣一环。模仿、学习对方家乡的常用语,成为年轻人缓和气氛、拉近距离时屡试不爽的新方式。 “她扒拉我” “蓝瘦香菇”等带着浓烈地方色彩的流行语,配上影视剧中“鬼畜”的剪辑,更是以其魔性的发音再度翻红,成为热衷于玩“梗”的Z世代心头爱。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4.77%被调查者会使用“方言梗”。

《浅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显示,“雨女无瓜”相关台词一经播出,72小时内最高热度值便已达到40.75(2017年6月19日热搜第一,当天的热度值为29.33)。哔哩哔哩网站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900万。”现今,“雨女无瓜”仍是Z世代表达态度的常用词之一。

(摘编自《“方言梗”走进大众视野 近八成Z世代愿为家乡方言代言》)

材料四

      乡音难改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我们应注意避免破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摘编自饶高琦 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