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II

太空一日(节选)

杨利伟

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

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⑪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⑫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⑬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⑭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⑮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⑯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⑰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1)、从火箭起飞到整流罩打开,飞船出现了哪些状况?杨利伟的身体和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上文内容填写下表。

升空过程

飞船的状况

身体反应

心理感受

火箭起飞

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

 

心里稍觉释然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逐渐加速

压力不断增强,身体感受还挺好

觉得没啥问题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

火箭和飞船产生共振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无法承受

 

整流罩打开

 

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阳光很刺眼

(2)、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②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3)、杨利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结合文中情境,分析下面的语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阅读下面三部分文字,完成小题。
                                                                                                                       雪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蓝光警戎
                                                                                                   朱 斌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蓝光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包国着我们。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显示屏,甚至LED节能灯、充电器等都发射着蓝光。但是,你可曾想到,蓝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
      相信多数人对生物钟并不陌生,我们每天生活的规律和生物钟密切相关。过去,人们认为每天的活动能使我们的生物钟和时间保持同步。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光”才是关键,正是光在不断地调整着人们的生物钟。而蓝光对我们生物钟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这种潜在效应对生物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时差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证明,光照还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①的分泌。当周围的环境变暗时,我们体内的褪黑激素水平会上升,使我们感到困倦;而当光照增加时,体内的褪黑激素会停止分泌,从而使我们保持清醒。2001年,研究人员发现,当受试者于凌晨2点左右暴露在波长为450~480纳米的蓝光下,褪黑激素受到抑制最为严重,因为人类视网膜的特殊光感受器包含一种光敏蛋白,它对蓝光最为敏感。实验证明,波长为460纳米的纯蓝光对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波长为555纳米的纯绿光的两倍。
      虽然蓝光在夜间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在白天它又是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的光。研究人员在对蓝光进行评估时开玩笑说:“清晨,明媚阳光的作用不可估量,享受阳光,扔掉药瓶吧!”研究证明,蓝光让人类保持警觉的效果最好,暴露在蓝光下,人们犯的错要远远少于暴露在绿光之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蓝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都最为显著。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诟病包含所有可见光的全光谱照明方式。它对工作环境最为适宜,但是对帮助人们集中精神则不如蓝光。这些发现让我们开始重视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低能量的荧光灯和LED光与传统的光源相比,所含的蓝光比例大大增加。事实上,最新的研究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通家庭照明和微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最近一项研究就指出,不超过2000勒克斯②的正常灯光在傍晚的房间里照射,使得受试者褪黑激素的分泌延迟,这种抑制作用持续了90分钟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蓝光的相关研究可以解释现在普遍的睡眠障碍的成因。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持续的短睡眠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中风的风险。
      使用产生更少蓝光的灯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一种最新的低能量光源——ESL冷光源就是不错的替代品。其实,换个灯泡是非常方便的,难就难在让人们养成睡觉前关灯、关电视、关掉一切发光东西的好习惯。
                                                                                                                                  (本文有删改)
      [注]①褪黑激素:人脑深处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有保护细胞、防止病变、调节昼夜节律等作用。②勒克斯:光照度的国际单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②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他们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的恨不得能开宾馆。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③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到:“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④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5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⑤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体己钱”。

       ⑥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的手。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很小的一片而已。

       ⑦“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⑧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粒的糯香。

       ⑨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⑪苇叶“沙沙”响,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酸涩而又馥郁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