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对手

冷江

①他哭了!大屏幕上,入围比赛的十名选手,就像十颗闪闪的星。其中有一颗在他的心里已经无数次闪亮过,那当然不是他自己。这一次,他比那个名字的排名更靠前。作为前五名当中的选手,按照比赛规则,他有权从后几位选手中自由挑选一名两两对抗,赢者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

②不过,他不是因为入围十强才喜极而泣,而是为了对手的名字。他太了解自己的内心,他知道接下来自己一定会选择那个名字。在二十多年的比赛纪录里,他从未赢过这个梦魇一般的名字。一旦选择与那个名字对抗,他知道意味着什么。然而,一旦错过这次挑战的机会,今后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赢他了。他为此既感到莫名的兴奋,又感到剧烈的恐惧,以至于全身瑟瑟发抖。

③时间一秒秒消逝,当主持人喊到他的名字时,他还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中。邻座选手捅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他必须做出选择了!当听到他报出所选择的对乎的名字时,全场鸦雀无声,观众倍感意外,主持人也瞪大了眼珠看着他。大家知道,虽然入围十强时,他的排名比对手靠前,可接下来淘汰赛的项目,对手的排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实力远远在他之上!

④一位女嘉宾率先站了起来,急切地对他说,我要提醒你保持冷静,这是比赛,不是发扬风格和盲目逞强的地方!他眼睛潮湿了,身子微微前倾,带着笑意感谢女嘉宾。他,坚持自己的决定。⑤比赛开始了,是三道图形识别题。他和对手同时进入机位,几乎同时答完第一题,又几乎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策略开始答第二题。彼此确实太熟悉了,一招一式,尽在不言中。此刻,他脑子里除了图形还是图形。从进入机位那一刻,大脑已经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⑥突然,现场广播,三号位完成二号题,他一下子懵了,因为三号位正是对手。这说明,对手已经抢先进入最后一道题。他的脑子里就像掺了水,越来越乱。他竭尽全力控制住自己不去管对手,而是重新将所有注意力聚焦到题目上。很快他也完成了二号题,进入三号题。

⑦读秒阶段开始了,全场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就在他找到三号题的答案准备去按红色按钮的那一秒,对手抢先冲过去按响了答题按钮。全场发出了“啊”的惊叫声。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整个身体似乎就散了。他咬着牙,站直了身子,僵硬地笑着,祝贺对手。

⑧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主持人验证答案,对手前两个答案都正确,恰恰是第三题答错。全场再次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叫声。对手向全部答对的他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表示祝贺,并轻轻在他后背上拍了拍,大声说,替我去完成冲击世界杯的目标,然后优雅地转身,离去。

⑨或许是对手的祝福应验了,或许是这九死一生的转折赋予了他神奇的力量,接下来他稳扎稳打,战无不胜,为祖国赢得至高荣誉。当他回国找到对手时,对手正在一所脑力训练营给一些天才儿童授课。他静静地等待,顺便翻了翻书架上的书。突然,他的眼睛瞪大了,书上有一道题与他俩当时抢答的第三道题完全相同,再一看书的作者和出版时间,正是对手,正是在他俩比赛之前!

⑩之前两人对决的“意外”,他一下子找到了答案。这一刻,他再次泪流满面!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他咬着牙,站直了身子,僵硬地笑着,祝贺对手。”
(2)、第⑩段中的“意外”和“答案”分别是指什么?
(3)、本文和《伟大的悲剧》都提到了“对手”,请你以“对手”为话题造出一个哲理句。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他哭了”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泪流满面”结尾,升华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B、第③段中“全场鸦雀无声”“主持人也瞪大了眼珠”等几处描写,从正面凸显了“他”的勇敢。 C、第⑧段中对“对手”的描写生动传神,我们可以看出“对手”对“他”的诚恳鼓励和真挚祝福。 D、本文按照“选择对手”“与对手对决”“‘战胜’对手”“读懂对手”的顺序展开叙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 , 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亭古韵
       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包括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如果主要靠公益,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推广就很困难。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尽量使用耐用品;减少对塑料瓶装饮用水的消费,外出携带水杯;对被过度包装的产品说“不”,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在购置美妆、个人护理类用品时,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等。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胎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有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日报》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同学们在读书会上和家长一起就《外婆的早饭》这篇文章开展读书分享,请你参与交流。

外婆的早饭    李娟

①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的时候……

②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啷”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③“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买她这个……)。

④“嚓嚓~嚓嚓~嚓嚓……”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条(后悔……)。

⑤“啪嗒、啪嗒、啪嗒……”小青蛙开始跳了。

⑥“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⑦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

⑧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

⑨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

⑩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准备早饭了。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⑪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块大大的石头,很平,炒菜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作饭桌图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⑫A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⑬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⑭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从外地来收购羊和羊皮的维族人、回回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

⑮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B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空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嗅吱嗅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

⑯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

⑰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而去。

⑱于是每天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C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⑲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嘌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的幸福时光之中……

㉑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

㉒“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㉓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㉔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㉕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 , 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㉖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

㉗“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㉘她得意得呀——

㉙“我就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的……”

㉚这话真是比什么都气人。

㉛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从早到晚干活,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㉜真是毫无办法。

㉝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