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文言假借词义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结合语法分析

之不以其道

联系常见词语

济济多士

根据语境推断

之不笃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其道               博聚英俊 B、骈死槽枥之间             曾亡柱干之固守四境 C、执策而临                 十室邑,必有忠信 D、安求其能千里             非虚言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5)、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呢?

【甲】文用写法,强调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善待人才;【乙】文通过讲道理的方法,强调

举一反三
《隆中对》、《后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古代诗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西山十记(记四)

(明)袁中道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

有老树,中空火出 , 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 , 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 , 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 ,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②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③火出:(泉水)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④激聒石渠:喧闹着流进石渠。⑤了:这里指池水清澈,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③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