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游记,理解郁达夫心中的理想生活
皋亭山
郁达夫
    ①自前年搬到了杭州来住后,去年今年总算已经过了两个春天,去年春天,为防止这一种疰夏病的袭来,老早我就在防卫,想把身体炼得好些,可以敌得过浓春的压迫,盛夏的熏蒸。故而到了春初,我就日日的游山玩水,跑路爬高,书也不读,文章也不写,有一天正在打算找出一处不曾去过的地方来,去游它一天,消磨那一日长闲的春昼,恰巧有一位多年不见的诗人何君来了,于是就决定了一道去游半山。
    ②半山本名皋亭山,在清朝各诗人的集子里,记游皋亭看桃花的诗词杂文很多很多;我们去的那一天,桃花虽还没有开,但那一年春天来得较迟,梅花也许是还有的。皋亭虽不是出梅子的地方,可是野人离落,一树半枝的古梅,倒也许比梅林更为有趣:何君从故乡来,说迟梅还正在盛开,而这一天的天气,也正适合于探梅野步。
    ③在拱宸桥下车,望着皋亭的山色,向北向东,穿桑林,过小桥,一路的走去,那一种萧疏的野景,实在也满含着牧歌式的情趣,到了离皋亭山不远,入沿堤一处村子里的时候,梅花已经看了不少,说话也说尽了两三个钟头,而肚里也有点像贪狼似的饿了。
    ④我们在堤上的一家茶馆里,烘着太阳,脱下衣服,先喝了两大碗土烧酒,吃了十几个茶叶蛋,和一大包花生米豆腐干,村里的人,看见我们食量的宏大,行动的奇特,在这早奉的农闲期黑,居然也散集拢了许多农工织文,来和我们攀谈。中间有一位抱小孩子的二十二三的少妇,衣服穿得异常的整齐,相貌也生得非常之完满,默默微笑着坐在我们一丛人的边上,在听我们谈海天,说笑话,而时时还要加以一句两句的羞缩的问语,何诗人得意之至,酒喝完后,诗兴发了,即席就吟成了一首七言长句,后未就题上了半山娘娘庙的墙壁。
    ⑤我们在茶馆里所谈的,就是这关于半山娘娘的故事。
    ⑥他们说:半山娘娘最有灵感,看的人家,每年来这里烧香的,总有几千几万。
    ⑦他们又说:半山娘娘,是小康王封的,金人追小康王到了这山的半腰,小康王无处躲了,幸亏这娘娘一把沙泥,瞎了追来的金人的眼睛。"
    ⑧凡此种种,以及香灰疗病,娘娘托梦等最近的奇迹,他们都说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是身到了西方的佛国,其实呢,半山庙所杞的为倪夫人:据说,金人来侵,村民避难入山;向晚大家回村去宿,独倪夫人怕夜间独行遭遇不测,留居山上,夜间为毒蛇咬死,人悯其贞,故立庙杞之,所谓撒沙,所谓倒丝筐,都是由这传说里滋生出来的枝节,而祠为宋救,神为女神,却是实事。
    ⑨我们饱吃了一顿,大笑了一场,就由这水边的村店里走出,上山去瞻仰半山娘娘的像了。庙的确是在半山,庙里的圆额,签文,以及香烛之类,果然堆叠得很多,但正殿三间,已经倾灰黑了,若再不修理,怕将维持不下去,西面的厢房一排数间,是厨房,也是零庙营山的人的宿舍,后面更有一个观音堂,却是新近修理粉刷过的。
    ⑩因为半山庙的前后左右,也没有什么好看,桃树也并没有看见,梅花更加少了,我们就由倪夫人庙西面的一条山路走上了山顶,登高而望远,风景是总不会坏的,我们在皋亭山项,自然也看见了杭州城里的烟树人家与钱塘江南岸的青山。
    ⑪从山顶下来,已经不早了,何君将诗题上了西厢粉壁后,两人就跑也似的到了笕桥。
    ⑫一年的岁月,过去得很快:今年新春刚过,又是饲蚕的时节了,前几天在万安桥头闲步,并且还看见了桅杆上张着黄旗的万安集、半山、超山进香的香船,因而便想起了去年的游迹,因而又发出了一:半堤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
 (选自《达夫游记),有删改)
 

 

(1)、同学梳理了本篇游记的所至、所见,请帮助他完成下图.

    
①补充图中空处的内容

②根据上图,这篇游记主要采用了               (定点换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同学由文中语句联想到了课内古诗文,并做了一些批注,请完成小题
 

《皋亭山》中的语句

古诗文名句

批注

出行方式相同

望着皋亭的山色,向北向东,穿桑林,过小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柳宗元《小石潭记》)

以步行的方式,尽览沿途风光。

景物相似

皋亭虽不是出梅子的地方,可是野人篱落,一树半枝的古梅,倒也许比梅林更为有趣。

,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A.为什么古梅比梅林更有趣?可联结陆游词中梅的生长环境来理解。

风情相近

在这早春的农闲期里,居然也聚集拢了许多农工织女,来和我们攀谈

村中闻有此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B."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①补全空处的古诗文名句

②联系上下文,解答同学在批注中记录的A、B两处困惑

(3)、《皋亭山》适合归入下列哪个话题?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A.自然寻美
B.人生体悟
C.文化印记
(4)、郁达夫心中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请结合选文和链接资料加以推测

链接资料

1932年达夫创作的小说因反映社会现实被查禁,次年,郁达夫从上海移家至杭州,其诗《迁杭有感》云:“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1935年创作游记《皋亭山》,1936年后远赴福建、武汉、新加坡等地参与抗日运动。

(5)、同学想进一步了解郁达夫,梳理了“达”字义项,请完成相关任务

字义

例词/例句

任务

通畅

a.根据字义,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①-③空。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四通八达

C.通情达理

b.补全【甲】【乙】两空。

c.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结合梳理结果及选文,探究“达夫”的丰富内涵。

【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彻底懂得

心胸开阔

豁达自若

有名望的

往来

【乙】, 在城阙兮。(《诗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 、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

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④。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

    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

④吴会:吴国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怪风揭秘

邓万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