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⑪《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文本二】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

①这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后半段的高潮——“入画”。明月朗照,18岁的白衣少年挥毫赋彩,行云流水间“青绿”一步步由暗至明,盛放于眼前。行至最后一笔,画作终成,少年热泪盈眶仰天大笑,随即转身,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幅千古名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②“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的独白体现出《只此青绿》的又一层深意——《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又经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正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共同构成了层峦叠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③除了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只此青绿》还以大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正是“无名无款”手艺人穷其一生、工于一事的精耕细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挥毫,成就千古名画。

④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一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而作。

(作者:赖睿,有删改)

(1)、下列对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③段主要介绍《千里江山图》长卷式构图的特点。 B、文本一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C、文本一第⑩段介绍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的绢价值不菲。 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不仅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还以小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 E、“只此青绿”意为《千里江山图》无名无款,只此一卷;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和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写作思路。
(3)、两个文本都涉及到《千里江山图》和《只此青绿》,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研究人员发现,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了几千头。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被从海底运到海面上的磷元素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栅栏

    ⑨各国政府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球上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如果植物有意识,它在想什么?

    ①一株玫瑰,一片苔藓,一棵白杨,它们在想什么?植物钉在地里,除了随着日月盈亏生长、凋谢,它们还能做什么?

    ②一些新型的植物学家发现,植物一生扎根在一处,在长期演化中发展出一套惊人的智能行为,以迎击自然界的无常和危险。英国植物学家安东尼·特鲁瓦斯说,“每株植物持续地感知环境,处理各种信息,利用自己的记忆做出最佳决定,提高生存率。”

    ③植物与环境持续互动,但在危险来临时不能卷包袱走人,因此为了生存,必须在每一刻、每个季节最大化地利用环境。植物也做许多决定,因为它们必须如此!

    ④应该研究植物的哪个部位来观察这一机制呢?乔治·巴塞尔通过研究一粒种子的决策,优雅地绕开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所有细胞此时集中在同一个实体内,也因为种子只需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发芽,或不发芽。

    ⑤种子和它的母株一样,能敏锐地感知环境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湿度、营养等)。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种子须避免仓促决定。(1)如寒冬中有几天异常回暖,让它以为春天到来,它就可能沉不住气,开始萌芽!而随后到来的寒流会冻结它春天般的热情。这时它就只能“望根兴叹”了———更确切地说只是个胚根!

    ⑥不能着急,而要决定应该做或不做什么———植物有这个能力。乔治·巴塞尔在植物实验室的大明星拟南芥种子里观测到这一情况。这种子可不是新手:在探头向外之前,它谨慎地处理外界信息,把幼根转来转去好几次。“胚根顶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决策中心,不断权衡着有利和不利方面。它和人类大脑一些非常简单的认知系统具有相同的空间组织。”这位研究人员介绍道。种子才不傻,它会在一连串温暖天气的预兆中酝酿自己的选择。

    ⑦面对环境威胁或屡次出现的侵犯者,植物也完全有理由拥有记忆。记住水开始变得稀少能让玉米更好地防御干旱;记住风和被连根拔起的风险使白杨树更牢固地扎根在土壤中,生长树枝时更加谨慎。而这只是几个已被证明的例子。

    ⑧还记得巴甫洛夫实验吗?实验中的狗能在重复中学会把铃声和奖赏联系起来,而现在科学家发现,豌豆似乎也能实现这种“联想学习”!

    ⑨澳大利亚植物行为专家莫妮卡·加戈里亚诺衡量了豌豆幼苗根据一个看似中立的征象———风———预测光照的能力。(2)每当风吹向植物一侧时,光就会照到同一侧。结果和狗一样,胚芽在大部分情况下学会了把风吹和光照联系在一起。从统计数据看,这一学习的效果不如狗:略高于60%的豌豆苗吸取了经验,狗则超过90%。加戈里亚诺解释:“植物在选择跟随风向时,比狗更违背自己的天性。它们做了风险极大的决定,在能量方面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

    ⑩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植物能进行所谓的“初级”学习。有些是通过习惯,含羞草就是一例,它的叶片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合拢。含羞草能学会不再害怕最终无害的反复摇动。有些是通过致敏,如多种植物能学会在病原体第二次来袭时更快速地自卫。

    ⑪巴甫洛夫式的学习使豌豆把两种独立的刺激相联系,是更加高级的认知能力。在多变环境中,运用补充信息来更好地定位资源,尤其是光照,将大大增加生存机会。像捕食者学习更好地利用不同预示性的信息跟踪猎物一样,自然选择下的植物也发展了相同的学习能力。

    ⑫植物有记忆、会学习、能决策,与我们共同拥有基本的认知功能,不久的未来,我们与植物世界的关系将被重铸,开启新同盟。

(引自2019年《新发现》,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谢瑞琦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奔放的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

(数据来源:谢瑞琦《青少年情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不例外。考场失利、友谊翻船、同学嘲笑、父母唠叨……都有可能使你陷入挫败、沮丧、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有可能爆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如果长期郁积于心,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下面介绍几种调控情绪的方法,帮助大家调控情绪:

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意识不到自己性格不足的人,在与人产生矛盾时,总是认为对方性格有缺陷,所以,要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这样才容易摆脱负面情绪。

肯定现在的自己。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说错话或做错事,学习或工作陷入瓶颈时,如果过于苛责自己,只会让情绪更加低落,加剧内心的痛苦。此时,恰当地肯定自己,意识到自己虽然现在不完美或身处困境,但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情绪就会趋于稳定。

记下自己的情绪。无法或者不方便向别人倾诉时,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点记录下来,记录情绪,梳理让自己感到快乐和难过的事情,这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多建立几根支柱。在遭受负面情绪时,如果只有一根支柱,一旦这唯一的支柱倒塌,整个人就会随之崩溃。如果建立的支柱多几根,就可以通过其它支柱来转移注意力和化解负面情绪。这些支柱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亲密感情,可以是某种健康的活动等。

向正能量靠拢。多关注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常和积极向上的人一起进步,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充满正能量。因此,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上的人,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向他们学习。

远离悲观情绪的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人经常怨天怨地,充斥着悲观情绪。要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要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选自和田秀树《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有删改)

【材料三】

千百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作品,受到人们喜爱。他们面对逆境时豁达超脱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却不曾被负面情绪击倒。他被排挤出京,做杭州通判时,与豁达开阔的佛印结为好友。后被贬黄州,写了不少诗文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被贬惠州后,苏轼亲自尝试酿酒。被贬儋州后,他采草药,兴学堂,造福乡民,把儋州当做第二故乡。

李白因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此期间,他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他吟诵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空间和传奇:昆明“一颗印”传统民居

朱净宇

①昆明“一颗印”民居始于明代,成熟、定型于清代早期,与福建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广西干栏式建筑并称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一颗印”曾经是老昆明城内外最普遍、最常见的民居住宅,清代昆明民居住宅大多是“一颗印”“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一般为两层土木结构,甚至还有草房,不仅正街大道如此,背街背巷如此,乡村也如此,但如今已不可避免地衰落,甚至渐渐消失。

②明万历年间,《云南通志》中提到“民居皆四合瓦屋”,可见当时四合院民居已普及。直到民国时期,老昆明城和近郊民居结构仍多为“三间两耳倒八尺”的四合院形式:其正房两层,建筑较高,面阔三间,底层为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又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这叫做“三间”;两侧为吊厦式耳房,建筑较矮,为一层或两层,左右各两间,这又是“两耳”;楼梯两个,建在正、耳房左右连接处;房前有门廊,又称“倒座”,进深八尺,这就是“倒八尺”;正房、耳房、门廊组成四合院,中间围成院落,昆明人称“天井”。其平面方正整齐,如印章盖地,俗称“一颗印”。

③昆明“一颗印”民居一般以土、木、石、竹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石灰等初级材料建成,得来方便,既可建为独栋,也可连排建筑,可大可小,可增可减,可单层,可双层,可豪华,可简朴,“版本”不少,灵活多样,经济实惠。特别适宜昆明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地区的特点,无论城镇、村寨、平坝、山区都适合修建。

老昆明城中,普通“一颗印”民居多为穿枋榫结、木梁支架、土基砌墙,青瓦覆顶,围墙厚实,天井较宽,如红花巷4号朱德旧居、节孝巷24号中共云南地下党建立故址等。其外封内敞,又多坐北向南,正屋高踞,冬天可多得日照,春天可避开风沙,夏天无日光暴晒,在院内营造宜人的小气候。早年官绅大户人家的“一颗印”,多建为外廊式大四合院,耳房外扩,成“三坊一照壁”的大“一颗印”格局,如今尚存的文明街马家大院、景星街懋庐、东寺街将军府等,结构装饰极为考究,门坊、楼顶、柱梁、门窗、栏杆常镂空精雕,饰以彩塑彩绘,或为历史故事,或为山川风物,或为绮繁图案,可见豪华。

⑤老昆明四乡民居也多是“一颗印”。因为多山,地势复杂,民居坐向也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再因乡间多风,多用土基筑成厚重之墙。又因山多地少、雨多潮湿,又多建为楼房。而为阻隔风沙、防火防盗,仅在二楼外墙开小窗,内院则开有大窗,以利通风采光、保持室温凉爽。

(选自《昆明日报》2021年3月5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考前如何减压

①针对同学们在考前因时间紧、压力大而导致的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我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进行积极的减压,使考前心态平稳,心理放松,有助于取得好成绩。

②一是观念减压法。就是改变对考试的看法,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观念和非理性想法,重新评估和认识整个考试,寻找新的意义和积极的结果。

③二是运动减压法。是通过运动,劳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是进行有氧运动,使肌肉作持续而有节奏的活动,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跳舞等。其次是进行低密度运动,如散步、清扫屋子等。还有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进行运动。当你感到疲乏时,抬起下颚作收缩下颚的活动,进行深呼吸并挺直腰杆。当你愤怒时,身体左右转动,心中缓缓数数,并慢慢进行深呼吸。当你焦虑不安时,跳动身体,并左右转动三分钟。

④三是饮食减压法。维生素C 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应适量摄取诸如草莓、苹果、洋葱、菜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而胡萝卜能提高记忆力,香蕉有助于人的大脑产生成功意识,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另外,少食多餐也有助于减轻紧张与疲劳。

⑤四是音乐减压法。当人感到紧张时,可以选用一定的音乐来作引导,情绪就会随着音乐节奏而放松。在心理学上,音乐疗法的效果与行为、态度、压力改变的关系已得到了证实,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泛地应用于压力处理和健康维护等方面。例如,《高山流水》和《阳春白雪》可以让听者完全融于清幽静谧的大自然中,心灵随着丝竹之声而荡漾在天际之间,心理的压力和烦恼就随之消散了。

⑥此外还有幽默减压、转移注意力减压和睡眠减压等多种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效果。我们不妨多试一试,以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24 年,文旅行业成为了热点话题,小元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一些资料。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暑期(7~8 月),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多个出游平台 发布的数据显示:暑期各地多措并举增加优质供给,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 断增多,满足了游客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在带动市场热度持续 攀升的同时,催生出更多增长新亮点。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相关设施完善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选择 “China Travel ”(中国游)。携程数据显示,暑期来华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约 七成,新的热门入境城市重庆、张家界、丽江等入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超 30 倍;县域市场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102%。

县域旅游成为暑期出游的一大亮点。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7~8 月,四、 五线城市及下辖县酒店预订量较暑期前环比增长 113%,同比增长 24%。

(整理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紧随“尔滨”出圈,各地文旅系统你争我抢,承包了 2024 年的新一波“热 搜”:多地文旅局长带队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河南、 河北文旅账号频繁发布宣传视频,被网友调侃为“题海战术”;湖北文旅在线“摇 人”,请明星为家乡文旅扛大旗……各地文旅宣介百花齐放,逐步成为一场罕见 的“全民总动员”。

赶时代潮流、应群众所需,“花式破圈”的文旅工作者们,正搭上新时代互 联网“快车道”,争相把互联网流量转化为地方发展红利,助力当地文旅市场热 起来、火起来、旺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文旅宣介的新气象,不仅打开了各地 文旅同台比拼、良性竞争的新格局,更打响了 2024 年中国经济的“当头炮”,展现出别样的脉动与活力。

(整理自“半月谈网”)

材料三:

“新中式”一词延伸到旅游领域,以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参与传 统文化活动、观赏非遗技艺、体验汉服妆造、购买国潮文创等为主要玩法。“新 中式”旅游火起来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

从“博物馆里过节”,到“必须要去古城古镇打个卡”,再到“穿着汉服去 簪花”……如今,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活泼时尚的方式被激活。在目的地游中,“新 中式”旅游,成了被很多游客挂在嘴上的热词。

文旅市场掀起的这股“新中式”热潮,体现了旅游消费者从欣赏者、观光者 向体验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 入大众生活。这种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行方式成了新的旅游形态和消费需 求,也为文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新中式”热潮也体现了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钟爱和自信。 “Z 世代”(指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 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作为 潮流与时尚的代言人,一向以新奇、小众、兴趣社交为常见需求,他们更加愿意 为了“喜欢”而买单。“新中式”旅游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旅游消费的重新 定义——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购,也不是概念化的“诗和远方”,而是在游历中 去寻找、捕捉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新中式”旅游若想保持热度不减甚至持续升温,就需要寻求续航能力持久 的“助力器”,比如科技的力量。放眼望去,吸引力爆棚的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及现代科技的能量注入。数字化、多媒体等新技 术、新手段,将文化底蕴与历史文物有机融合起来,很多博物馆都采用了虚拟场 景、裸眼 3D、触摸屏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互动体验、 游戏等形式,让参观者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范儿的完美结合。

“新中式”热潮的“热”,还往往因为其美妙的体验感和深入的参与度,这 就需要传统文化在大众化的推广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和改良。比如严格意义 上来说,眼下走红的古风漆扇制作,大多是基于非遗大漆工艺开发的一种现代创 新工艺。由于大漆工艺难度大,使得这一行当非常小众,而如今改良过的漆扇制 作则非常简单易行,成为年轻人的“网红”玩法。

(整理自《河北日报》)

材料四:

在数字化浪潮下,虚拟现实(VR)技术正与传统文旅产业深度结合并加速应 用,丰富了游客体验。沉浸式体感仿真技术搭配可穿戴设备,可以使人在虚拟场 景中与人或物互动,让游客“身临其境”。

除了 VR 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也离不开 8K 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助力。利用这 种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中的画面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比如,“深空未来”沉浸式项目将超大屏 8K 投影应用于三维立体空间,可 以精准呈现名画《最后的晚餐》每平方毫米的微小细节,让游客仿佛来到 15 世 纪末期意大利米兰的圣玛丽亚修道院,从画作的“旁观者”变为“画中人”。

“数字赋能增加了文旅服务的智能化、趣味性和互动性。”上海交通大学中 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熊竞说。

融合数字技术的文旅项目可以让游客脱离被动接受的讲解、走马观花式的打 卡,转为主动探索、沉浸体验,从而开启一场前所未有、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旅。

(整理自《科技日报》,有修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