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在平政初中的讲演

朱山坡

①同学们,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文学和当作家的体会。

②在生活中,你说话有文采,能引经据典,别人会说你是喝过墨水的人;你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词,都与文学有关,如“喝××酒,做天下文章”“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③“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有一个诗人赵红尘,给茅台酒写了一首诗《酒神醉了》,据称得了两千万。上海《萌芽》杂志前几年举行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前三名可免试进入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读书。还可以一举成名,如郭敬明、韩寒、张悦然,他们的作文离文学很近。

④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很崇拜那些作家,佩服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只见他们笔尖一动,就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变得那样丰富多彩,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经久不忘。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背影》《荷塘月色》;还有鲁迅的《孔乙己》,短短的三千字,勾画出一个旧时知识分子的狼狈:“一个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最后他是爬着来酒店的,手掌上沾着泥土,多么令人震惊的场景。这些美文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这种欲望更加坚定了我当作家的决心。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为实现这一个梦想而努力。

⑤为了让这个理想早日成为现实,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名篇名作,当时买不到文学名著,只要跟文学靠边的文字都读。从中汲取着养分,金庸、琼瑶、席慕容、巴金、鲁迅、川端康成、高尔基、海明威……一系列文坛巨星的作品在我脑中滑过,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那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我参加了《星星》的函授,43元学费,比我一个学期的学费还多。为了参加玉林《金田》的一个笔会,50元费用,是一笔天文数字,我利用暑假贩卖雪条,从六靖到高州。小时候,没有钱,在六靖镇的街头,我在书摊上“窃读”被人无情地赶走,我还成功在六靖新华书店“窃读”了一整个下午。

⑥要想从爱好写作到成为作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它将充满艰辛,充满苦涩。对于我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就要有扎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时刻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多读、多思、多看、多听、多学、多练。[A]多读就是博览群书,积累美词佳句,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B]多思就是在欣赏佳作时,要善于分析和吸收,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C]多看和多听就是积累生活中的小事,从中选出自己可用的素材,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D]多学指多学习写作技巧,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仅在词语上下死功夫,写出的文章就是空洞的、华而不实的;[E]多练就是勤动笔,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⑦但是,即使你有志当作家,也不要忘记,目前你们最大的任务不是当作家,而是好好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来进入适合自身才能发展的大学。因为大学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你谋生的一个重要台阶。还因为,当作家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百米冲刺,是马拉松长跑,不能急于一时。

⑧我们今天来这里,目的并不是来劝大家选择文学这条道路,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人,有一点文学修养是很有用的,无论对你将来的工作,还是对你的气质都大有裨益。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一点,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那么,我们今天就不算白来。

(1)、请你根据文章梳理作者的演讲思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中第⑥段中[A][B][C][D][E]五个句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作者在演讲中都引入了自身的例子。请你结合两篇演讲的内容,谈一谈在演讲中结合自身经历的好处。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基因武器究竟有多可怕

    ①相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欺骗性、易扩    散性和长远危害性等特征,而且生物侵害未必体现在战争中。

    ②生物武器是依靠生物战剂作文杀伤力的一种武器,生物战剂的种类有传播病毒、致人死命的细菌。病毒、真菌、毒素等,基因武器是生物战剂的第三代武器,也叫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

    ③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生物武器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欺骗性、传播性和巨大的杀伤力。

    ④人类绘制出基因草图以后,制造基因武器就成为一些战争狂人追求的梦想。美国有人计算过,花5000万美元建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力远远超过花费50亿美元建起来的核武器库。一旦有了基因武器,使用者不用兴师动众,只要将经过遗传工程改造的病菌投入他国领土,让细菌自然扩散、繁殖、传播,就可在短时间内使敌国的人、畜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在战场上失去战斗力。

    ⑤英格兰布拉德福大学教授马尔克姆丹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写道: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 千克炭疽芽孢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多万的城市居民就会很快染病毙命。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只要区区20克,就足以使全球人类死于一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灭绝了多少物种

    ①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正在濒临又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就会发生。仅仅在过去几百年中,由于人类的活动,数以千计的动物濒临灭绝。

    ②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替,灭绝也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灭绝叫大灭绝。

    ③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灭绝有5次。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灭绝的起因和规律,并提出了多种解释,比如陨星撞击、宇宙射线变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海洋盐度变化、地磁变化等。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即将到来的第6次生物大灭绝将是人为的。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

    ④新研究发现,现代生物灭绝速度是人类开始改变地球前物种灭绝速度的____倍,并且是新物种创生速度的数千倍。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地球上每1000年才失去一种鸟类。但国际鸟类联盟的数据显示,实际上,仅仅过去500年就至少有150种鸟类灭绝。

    ⑤根据化石记录,无脊椎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从起源到灭亡,据估计大约是500万~1000万年,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则快得多,通常是100万~200万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一天灭绝72种生物。

    ⑥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25%~50%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更为可怕的是,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得脆弱,当它受到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现代文阅读

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①我们已经习惯自己的体温,以至对它视若无睹,除非中暑、发烧、寒冷,才会关注它。如果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体温为何如此,会发现其中暗含着更加久远的故事:恒温动物异军突起,与变温动物争夺天下。这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反应速度,甚至需要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战争。最终,恒温动物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彻底占据了天空和大地。

②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③但变化范围有限,出于方便起见,大体上可以认为正常人类体温恒定在37摄氏度。

④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有大幅的变化。对于其他恒温动物,也就是大部分哺乳类和鸟类来说也是如此。

⑤相比之下,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 , 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⑥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但是人类的体温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其实不只是人类,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体温也都非常接近这个数值。鸟类的体温更高一点,不过一般也相差不大。 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⑨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这让它们相对于容易感染真菌的动物,具有很大的生存优势。

⑩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摄氏度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⑪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

⑫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选自《读者》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

中国传统纹样之云雷纹

①云雷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在古代各种器物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猜测说云雷纹脱胎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涡纹,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

②在田自秉所撰写的《中国纹样史》中,对云雷纹有如下的描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云,《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

③“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纹路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

④“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显祥和之气,被称为“祥云”。

⑤唐代以后,“云纹”的用途更广泛。辽代“云纹”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

⑥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曲折雷纹”“勾连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

⑦“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粤系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残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纹饰铸造也相当精细,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放射着8道光芒,外圈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5道晕圈。

⑧《论衡》有记:“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雷纹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下也日趋完美,同时又以它不同时期的独特民族风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美学思想也始终贯穿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南国早报南宁讯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黄泥鼓、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这些广西特色民乐。此次展览聚焦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

【材料三】

广西民族博物馆常设展厅

常设展厅名称

展览内容

五彩八桂

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展。介绍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传统等。

霓裳羽衣

广西民族服饰展。介绍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展现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

穿越时空的鼓声

广西铜鼓文化展。介绍山寨铜鼓声、铜鼓的发展演变、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铜鼓装饰艺术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元素的科技革命,把人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生态,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当前,各个领域正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技赋能,助力科学的种子在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萌芽,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②《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手机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使用率达91.3%,已成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交流交往的主要渠道。形形色色的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不当使用,“人机共舞”也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据报道,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5.5%。部分短视频创作者为博人眼球,刻意设计一些不良内容,甚至专门“套路”未成年人。程先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发现读中学的儿子使用某款私密聊天软件,聊天界面上有几张“阅后销毁”字样的图片和几个英文字母简写。他上网搜索这些英文内容,发现都是低俗用语的缩写。

③应用不等于滥用,合理使用,才能使“人机共舞”更加和谐、更为精彩。

【材料二】

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269平方公里的奇幻王国,如今启动了“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为雨林生态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智”护雨林。

②“咔嚓”,阵雨过后,护林员随即上山巡逻,路遇罕见草木,随手打开巡护App拍照上传。几乎同一时间,图片以及拍摄地点等信息被详细记录在大数据中心平台。

③一块硕大的LED显示屏上正实时播放着大自然的一举一动——海南长臂猿从画面的一端荡出来摘取果实,灵巧的海南坡鹿群聚嬉耍……这些画面由架设在栖息地的“天眼”——实时监测摄像头自动抓取、实时传送。

④针对外来入侵,雨林也有“天罗地网”来守护。据介绍,公园的关键点位架设了卡口监控相机,通过多种技术交叉应用拉起了公园的“电子围栏”,逐渐实现对“白名单”以外的人、车24小时监控。

【材料三】

①海南省一所学校的教室里,同学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屏幕,“小时候,叔婆(朱昌英)给我们讲她们在枪林弹雨中的战斗故事,小小的我觉得她们好勇敢……红色娘子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现在的好日子,我们要好好珍惜,要将她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红色娘子军战士朱昌英的后人蔡兴莲正在屏幕里给同学们讲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故事结束,屏幕又切换到XX歌舞剧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边唱边跳《红色娘子军》……40分钟的课刚结束,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立即生成一份课堂热力图和报告。____。

②一根网线、一个平台,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汇聚海量课程资源。数字化赋能,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了新动能。

③中国教育数字化已驶入快车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2022年上线至2023年底,平台连接了51.9万所学校,辐射1880万名教师、2.93亿名在校生及社会学习者,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根据教育部要求,2025年底前,海南省将实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全员全流程应用,成为智慧教育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