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辨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以人工智能赋能为例,无人机通过精准定位系统将外卖投入柜中,供顾客自助拿取;无人机把山上的松茸运到山下所需时间仅为原来的1/4。作为未来产业的代表——低空经济,被多省视为“新赛道”份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产业创造产业未来。《意见》强调,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实现产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有人认为,只要前瞻性布局各类未来产业,就能实现产业未来。结合材料,运用超前思维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新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时间

探索阶段

措施

影响

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初探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1.1953年12月,毛泽东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2.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规划。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78—2012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新局面

1.1979年3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2.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

3.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

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2012年至今

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

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新时代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节选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材料二

【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观念新追求】

价值观是文明的灵魂,决定文明的演进历程与最终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在于,摒弃资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

资本至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由资本驱动,也被资本裹挟,其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造成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等无法避免的恶果。

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检验标准,在价值形态上对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了“原点超越”。

材料三

【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社会整体跃升的变革过程。相应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构成,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需要放远目光、放宽视野来看,它并非强调绝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讲究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最终追求各方面全面进步,是一个接续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历史过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挑战的事业,异常复杂,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