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校联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

兰 花

①小兰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三楼的高奶奶。

②高奶奶一把拽住她:“快上楼帮我劝劝你高爷爷吧,又耍老顽童脾气,跟我闹绝食了!”高爷爷端坐在椅上,穿着那件打着补丁的布大褂,戴着用棉线绑着镜架的老花镜。

这句是对高爷爷的外貌描写,布大褂打过补丁,老花镜的镜架用棉线固定着,写出了高爷爷生活节俭。

③“爷爷,我陪你吃。你要不吃,我今天就不去学校了!”“兰兰不去学校怎么行?”高爷爷叹口气,“好,吃,吃……”

④高奶奶噙着泪花告诉小兰,高爷爷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实际上完全失明了!上两个月,他从花贩子手里买了一盆兰花。那贩子花言巧语,哄骗他说是培育出来的开重瓣花的新品种。老头子没见过,几经讨价还价,最后捧了回来。养了两个多月,摸不到花骨朵,闻不到花香味。原来那只是一盆普通的观赏花春兰。

⑤高奶奶实言相告,老头子不肯服输,凭我的眼光,会看错吗?高奶奶急了,“白内障都叫你失明了,还装模作样以为我不知道。告诉你,我已写信给儿子了!”高爷爷大发雷霆,宁可死,也不让眼珠子挨刀!

⑥原来,高爷爷当年参加新四军,给团政委当通讯员。政委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关心他,教他认字念书,教他识别山里的各种花草。政委特别喜欢兰花,经常教导他做人要像兰花一样高洁。

⑦一次战斗中,为掩护高爷爷躲避敌人炮弹,政委扑倒在他身上,结果头部负伤,眼球凸在外面。为保性命,军医决定忍痛摘除政委负伤的眼球。那时没有麻药可用,政委痛得撕心裂肺般喊叫。高爷爷目睹了这一残酷的手术,心里留下了阴影。更不幸的是手术后因为没有消炎药,政委终因感染发炎而牺牲。从此,高爷爷再不愿意看医生。

⑧吴小兰不忍心眼看着高爷爷成天生活在黑暗里啊!她想起了在杭州人民医院工作的舅舅。舅舅说要先去他病人朋友那找一味“药”。那人名叫王润奇,兰花大王,院里放置了几百盆各类品种的珍贵兰花。舅舅向他求援一盆开重瓣花的兰花。王润奇捧出一盆箭苞挺拔、叶镶白边的珍贵的银边大贡。

舅舅把手伸进口袋,心想这盆花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如果照原价给,他肯定不要,要不给个成本费,聊表聊表意思。舅舅从口袋里掏出了200元递了过去。打架似的劝王润奇收了钱。

这是舅舅的内心独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小兰催舅舅赶快回去给高爷爷看病。可舅舅却说:“不成,还需觅另一味重要的‘药’呢!”舅舅在历史档案馆里了三天,又乘车去了一趟合肥市。舅舅领来一位50岁上下、方脸浓眉的先生,带着他去见了高爷爷,“听小兰讲您爱养兰花,刚巧,我有个病人朋友是兰花大王,送了我一盆开重瓣的银边大贡。我没时间侍候,转送给您吧!”小兰捧上兰花,高爷爷很激动,用手指轻抚箭 , 又凑上鼻子嗅 , 呐呐地说:这么名贵的花,我怎好接受!舅舅说:“没要我花钱,您只管收下!不过,您的眼睛看得清这种神品的花吗?”高爷爷一愣:“看得清,看得清。”“不,您的白内障已经长老了,怎骗得我这个医生!没关系,只需要动一次小手术,您就会重见光明的!”高爷爷把花盆往前一推:“莫跟我提开刀的事。我宁可永远不看兰花!”糟糕,这味“药”无效!

⑩舅舅不动声色,仍然把握十足地说:“兰花您可以不看,有个人您一定想见!”“我谁也不想见!”这时方脸先生扑上前楼住高爷爷:“高大伯,我是小天啊!”跟他爸一样,一口浓重的合肥口音。“我找得你好苦啊!唉,我现在看不见、看不见啊!”方脸先生安慰说:“大伯,去鼓楼医院开刀吧,保证你丝毫不受痛苦!”高爷爷这回点头了!哟,这味“药”真有奇效!

⑪高爷爷割除白内障的手术非常成功。高爷爷恢复了视力,睁开眼睛第一句就问:“小天在哪儿?”舅舅指着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站在高爷爷面前的方脸先生说:“就站在您面前呀!您的手术,就是天啸同志主的刀!”高爷爷泪眼婆娑,拉住天啸的手:“

⑫小兰递过银边大贡:“爷爷,你看这花开得多美多香!”

⑬灿烂的阳光正从银边大贡细长的叶片间射下来,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盈盈闪闪。高爷爷无限感慨:“美!香!……”

(1)、 根据小说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与人物经历不符的一项是 ( ) 
A、参加新四军,目睹政委牺牲 B、患了白内障但拒绝治疗 C、获赠兰花,感动答应治疗 D、割除白内障的手术成功
(2)、 根据小说情节推断,放入文章 ▲ 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像,像,跟齐政委一个模样!我……我欠你父子俩太多太多! B、感谢医生,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眼睛!我……我欠你太多太多! C、感谢你送我的兰花,也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眼睛! D、太好了!感谢你!从今以后我又能看到兰花了!
(3)、 探究“高爷爷”和“舅舅”两个人物的形象,完成批注。 
(4)、 文章结尾处高爷爷无限感慨提到的“美” “香”,除了指兰花以外还指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弗雷德•皮尔斯的《空气中取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 , 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英尺×10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

(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选自《共产党员》,2014年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放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想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忿恨。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那盏灯,就这样沉默着,一日日听我们的跺脚声,砰砰砰地响了又响。

    爸爸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几分钟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黯淡无光的走廊便瞬间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爸爸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爸爸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过是1元5角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

    我笑,说,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况且,这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要从这经过呢。

    爸爸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的烟头、纸屑、菜叶。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贴,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爸爸一眼,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爸爸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心里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相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不自己主动找,它怎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3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已经过去5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操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爸爸得知后却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这笔钱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何必跟他客气?

    爸爸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一笔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着把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听说他还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

    爸爸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么?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回过头看看,我发觉捏着硕士毕业证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爸爸面前,原来是如此地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素朴、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11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明老人记

【清】陆陇其

    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 , 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 , 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③率(lǜ):文中指频次。④称觞(shāng):举杯。⑤率(shuài):大致,一般。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