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4年语文一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

“英雄”老楚

王樑稳

天刚亮,出租车司机老朱习惯性地向后视镜里扫了自己一眼,然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就在老朱的车子要离开主干道的时候,小卢的招手把他拉了回来。小卢未想到,正是这次招手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作为一个搞创作的,小卢有讨故事的习惯,也就是喜欢和人闲聊,“借”点灵感。但是对于眼前这个有些秃顶、油光满面的中年男人,小卢并没有任何兴趣。小卢报了地址,就没再和老朱搭话,想躺着补一会儿觉。

老朱听见那个地址,便做好了和这个冷漠的年轻人聊聊天的准备,因为那个地址需要两个小时才能抵达。后视镜里的那个满脸愁容的年轻人,让老朱联想到了不好的事情,那个地址是郊区的一条大河。老朱按捺不住了,他发了声:“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事了?我姓朱,咱们聊聊,也许我能给你提点建议?”老朱打破了车内死一般的寂静。小卢根本没有听他在说什么,只是不悦地睁开眼睛,丢下一句:“师傅,我不想说话,让我睡会儿可以吗?”

老朱却仍有些放不下心,他点了点头,接着试探道:“三香河是个好地方,风景挺美的,去见人吗?”小卢彻底被惹恼了,他掏出风油精猛地吸了一下,脑袋被冲得有些刺痛,然后不耐烦地说:“我是个编剧,那里有个片场,我去赶场!行了没?让我睡会,好吗?楚师傅!”老朱听到这话,反倒开心了,他哈哈大笑:“是我不对,我还以为你要寻短见呢!我不姓楚啊,姓朱,朱元璋那个‘朱’。”老朱爽朗地笑着。

小卢又吸了一口风油精,然后察觉到了什么,他收敛了口气里的不悦,问道:“你为什么会觉得我要寻短见?”老朱听见这年轻人搭上了自己的话茬,便接着说:“是这样,曾经有个和你差不多岁数的小伙子,也是这样,上了车就睡觉,不理人,让我载他去三香河那一带。谁知道,他一到那里就要跳河,我就把车一横给他拿下了。后来他告诉我,他跟人家做生意,被卷了钱,想轻生!”说到动情处,老朱甚至拍了一下方向盘。

“然后,我为了救他,把他锁车里,报了警,他在关门前给我踹河里去了。我老朱游泳不好,差点把我送走,好在最后警察来了。你不信?你看看车门上的撞痕!”小卢这才看见右车门上有明显撞击的痕迹,他摸了一摸,觉得血冲上了脑门。

“500,我被人赶下去游了趟泳,还赔了500!但是人没事就好!”老朱比着一个“五”,然后哈哈大笑了起来。故事,故事啊,小卢的脑门开始冒出汗。他靠在老朱的座椅上,接着说:“楚师傅,没想到,你遇到的事还不少!”

“嗯!还有一次,我跑午夜,拉了个年轻姑娘,小姑娘看起来也就20出头,一上车连地址都不说,只顾着打电话。我隐隐听见手机那头是个年轻男孩的声音,那姑娘不停地骂着,吼着,给我都吓一大跳,然后你猜怎么着?”老朱生动地比画着,小卢听得入了迷,问道:“怎么着?”

“刀!那女孩抽出了一把刀,她吼着一个地址,说要过去找那男孩算账!”

“后来呢?那女孩真去了?”小卢拿出风油精又吸了一口,顿时困意全无。“那哪能啊?我报了警,然后摁住了她,直到警察来之前,我可一刻不敢松开,你看!”正好是一个红灯,老朱停住了车,掀开了右臂上的衣服,一条像蜈蚣一样的红彤彤的伤痕趴在老朱的胳膊上,小卢愣住了。

“那姑娘一刀给我来了个通透,28针!还好姑娘最后也没事,家人带回去了。这得亏让我给遇上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小卢此刻意识到,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出租车司机,即将成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小卢接着说道:“楚师傅!那……”话音未落,老朱的声音就插了进来:“啥楚师傅,我姓朱,叫我老朱就好!”小卢把风油精塞回口袋,又全神贯注地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在老朱的故事里磨光了,小卢下了车,递给老朱钱和自己的名片,说老朱有一天会打这个电话的。看着小卢远去的身影,心想自己或许又做了一件好事,笑呵呵地发动了汽车。

一年后,电影《出租车司机》上映了,几乎是全国轰动。老朱认出了电视上的小卢,此刻的他容光焕发,在镁光灯前滔滔不绝。小卢说很可惜,自己没能记下那位出租车师傅的名字。老朱有些后悔,咋就没告诉他自己的全名呢?这样子,自己也可以好好出一把风头了。

老朱到车上寻找那张名片,可越急它就是越是找不着,老朱有点懊恼,他觉得这比一整天没单跑还可惜。后来他就不再上心这件事,照样是风里来雨里去地跑着出租。

一天,休息厅的电视机开始播放《出租车司机》,老朱和工友们来了兴趣,全神贯注地看完了整部影片。老朱有些异样的神色,这电影里的故事几乎和自己身上的一模一样,只不过饰演“自己”的那个男演员英俊潇洒、气宇不凡,故事的最后他还开了自己的出租车公司,娶到了一个漂亮的妻子。老朱看了看自己满是汗渍的工作服,心里五味杂陈。

老朱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硌着自己,一摸原来是那张小卢的名片,老朱笑了一笑,犹豫了那么一二刻,____。

他认认真真整理了一下领子,然后对着后视镜,学着电影里“老楚”那样向自己敬了个礼,然后发自真心地笑了。汽车发动了,老朱的身影涌入了人海和车流,就像电影的最后一幕。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选文有删改

(1)、 本文写了众多人物,下列选项中老朱未帮助过的人物是( ) 
A、搞创作的小卢 B、轻生的小伙子 C、冲动的小姑娘 D、电影里的老楚
(2)、 文中“风油精”多次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体现了小卢的心理变化。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卢“掏出风油精猛地吸了一下”——不耐烦,想休息一会儿。 B、小卢“又吸了一口风油精”——收敛不悦,老朱的话让他好奇。 C、小卢“拿出风油精又吸了一口”——困意全无,不能赶到片场。 D、小卢“把风油精塞回口袋”——全神贯注,被故事深深地吸引。
(3)、 请联系上下文,运用合理的想象与推测补写文中横线处内容。
(4)、 文章为什么用“‘英雄’老楚”作为标题?请从老朱、小卢、作者三个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龙眼与伞》回答小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麦子

    奶奶的卧室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她穿着旗袍的样子,也很喜欢她挂着旗袍的大衣橱。高兴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嗅着樟脑丸淡淡的芬香;受委屈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一个人偷偷地哭。

    奶奶说,长大后,衣橱里的旗袍都归我。为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那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树下,正议论镇东的大叔家来了一只野猫。突然,丁香树剧烈地晃动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晃动起来。站立不住的我们晃趴在了地上。

    然后,到处一片“轰隆隆”。

    接着,一片静寂。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看到的除了尘烟,还是尘烟。在尘烟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堵墙,还有墙下奶奶的那个大衣橱。

    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许多的房,死了许多的人。而小芊也永远看不到我穿旗袍的模样了。

    爸爸妈妈去镇上的医院帮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农贸市场,听说那里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带着被吓坏的小狗阿白钻进了奶奶的衣橱。

    衣橱完好无损。衣橱里的衣服仍然光鲜、亮丽。可是,我害怕极了。

    傍晚的时候,奶奶回来,从废墟里刨出一些饼干。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阿白也没心情吃。我们一起坐在衣橱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我和奶奶从废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还有一些完好的砖块、木料。穿着一身蓝色旗袍的奶奶在废墟上砌了简易的灶,为我熬了稀粥。还用那些砖块、木料在衣橱旁搭建了一个能睡觉的小窝棚。

    因为下了一场雨,衣橱开始渗水。

    天晴后,奶奶找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在那株丁香树上,一头系在从前院内的那株橘树上。我和她将衣橱里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挂在绳上。阳光下,那些旗袍随风轻轻地摇摆,像一面面绚丽的旗帜。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后来,镇上来了救援队、医生,还有许多志愿者。奶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为那些受伤的人做饭、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会拉开她的衣橱,精心挑选出一件美丽的旗袍。她说:“漂亮的衣服会使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奶奶说得一点没错,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悲伤。而阿白也渐渐有了生气。我们一起在废墟上走来走去,还采来野花,放在窝棚里,放在衣橱上。不远处传来小鸟的叫声,空气中有栀子花的味道在弥漫。我开始明白某些东西已永远失去,但某些东西却留了下来。

    一天一天过去。灾后重建开始了。爸爸妈妈所在的厂区恢复了生产,学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上面还绣了一朵金色的太阳花。

    我们一家寄居过的窝棚被拆去,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也清理走。大家开始陆续搬进简易的板房。我们也不例外。衣橱也搬了进去。里面的旗袍依然光鲜、亮丽。樟脑丸依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欢高兴的时候躲进衣橱,也依然喜欢伤心时,一个人躲到里面,哭泣。

    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

对于《陈涉世家》这篇经典作品,小东一家人谈了各自的感想。请你参与其中,完成填空。

爸爸(法律工作者):《陈涉世家》是篇好文章,对我们的法治建设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文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提醒我们①{#blank#}1{#/blank#}。

妈妈(记者):“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告诉我们,②{#blank#}2{#/blank#}。

小东(九年级学生):陈胜、吴广装神弄鬼,这不是在愚弄众人吗?

爷爷(退休领导干部):小东,他们确实是弄虚作假,但我们不必纠结这些,应该看到他们在危难来临之际的③{#blank#}3{#/blank#}。

叔叔(民营企业家):哈哈,老爸说得是! 我们民营企业,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甘于现状的精神,正如文中所说④“{#blank#}4{#/blank#}”(填课文原句),谁能抓住机遇,谁能顺应时代发展,谁就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奶奶(退休教师):当年,小东的舅公做生意缺少本钱,向我们借,他说⑤“{#blank#}5{#/blank#}”(填课文原句)。现在,他生意做大了,还时不时提起当年的事,确实没有忘记咱们。

小东:之前我老是嘲笑同桌,说他立志要成为宇航员是痴人说梦。今天我们学了《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他说我⑥“{#blank#}6{#/blank#}”(填课文原句)。

爸爸:小东,你同桌反驳得很机智啊! 这样的经典课文,一定要好好读,会让你终身受益!

阅读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

[法]依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译/莫昕

    我出生在一个堆满干草的谷仓深处的一只木桶里,这个谷仓位于山谷里的一个大农场。我叔叔是只深谙世事的老猫,他救给我世界通史。他说,我们最早的祖先十分野蛮,到现在森林里还有和我们祖先一样的野猫,干瘦干瘦的,掉光了毛,在水沟里跑来跑去,却已经抓不到什么老鼠了。而我们,享受着尘世间最高级的欢乐,在厨房里谄媚地摇着尾巴,咕噜咕噜发出乞怜的低叫,舔着空盘子,每天最多也不过换十来个巴掌。

    天气炎热的时候,我们就在池边打个盹儿。一根根干草在阳光下闪亮;火鸡们多情地转动着眼睛,任由红色的肉冠搭在喙上;母鸡们在草堆里翻刨着,大肚子贴在地面上吸取着热量。到了冬天,蜷坐在厨房的炉火边就是极乐。火舌舔舐着木柴,噼啪声中火星飞溅。此时,铁扦子旋转着,扦子上的鸡肉烤成焦褐色,美妙的香味传来,舌头不由自主地舔着嘴唇,等着厨子打开炉子,拿出鸡肉,把属于你的那块分给你。

正吃食的,心花怒放;吃饱了的,心满意足;那些躺着在消化的,就更是称心如意了。最幸福不过的,就是那肚满肠肥、暖洋洋地成一团的,觉着肚子里无比地受用,身上的皮都欢喜得要开出花来。毫无疑问,如智者所言,如若这世界是一个有福的神灵,那这大地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肚子,永世无歇地在阳光下烘烤着圆圆的肚皮,消化着里面的生灵。

我们最早的祖先说,天空是一个很高很高的阁楼,屋顶严严实实,太阳永不刺眼。我姑姑说,生那阁楼里有一大群肥老鼠,太肥了,行动起来费劲得很,而且吃掉得越多,他们就来得越多。

很显然,这都是那些穷鬼的看法,他们从没吃过老鼠,也没法想象漂亮的厨房是什么样,况且阁楼是木头颜色的或灰色的,而天空是蓝色的,这就完全让人迷惑不解了。

    事实上,他们还引用了一个精妙的理论来支待他们的看法。他们说:“很显然,天空是用麦管或面粉做的一个楼,因为天上经常会出现金黄色的云朵,就像扬麦子时出现的烟尘;白色的云集,像和面时扬起的品灰。

    可我告诉他们,云朵不可能是由一片片的谷物或一团团的面粉构成的,因为云朵落下来,就变成了雨水。

    我们必须开阔思维,才能有更可靠的手段进行思考和推理。自然界无处不以其本相出现,-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所有这些动物来自何处?来自一个蛋,这大地就是一个裂开的巨蛋。这山谷就是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如果你好好看看它的形状和边界,你就会相信我说的确实无疑。它就像一个蛋一样呈凹形,与天空相连的锋利边缘是锯齿形的,就像裂开的蛋壳。一块块蛋白和蛋黄凝固紧实,就构成了那些石块、这些房屋,还有整片坚实的土地。有些部分保持柔软,构成了人们耕种的土层;还有的在水里流动,形成了池塘和河流。

    至于太阳,它就是一个巨大的红色火把,在那蛋的上方来回移动,用文火柔和地烘烤。人们特意把蛋打开,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受热,厨子就常常这样做。整个世界就是一摊巨大的炒鸡蛋。聪明睿智如我,对自然、对人类、对任何个体,都没有更多的问题了,也许除了对烤炉里的几个小小美餐还有些疑问。我只需沉浸在我的聪慧之中,因为我的完美已经到了极致。在我之前,没有哪只猫曾如我般参透这些奥秘。

(节选自《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课

①10岁那年冬天,我转学到北牌小学上四年级。

我来自农村,一身粗布衣裳,套着棉袄棉裤,臃肿得像狗熊,棉袄不合身,对襟朝前撅着。我初次转学到县城,眼拙胆怯,更显得呆头呆脑。

③班主任兼语文课老师姓郑,脾气不太好。他说“干啥”总说成“嘎”,他一拧眉说哪个同学“嘎”,那个同学立马就木在那里了,像老鼠见了猫。几次见郑老师说“嘎”,尽管不是说我,我也慌慌的,害怕。但是郑老师课讲得真好,很投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的,有时讲着讲着还哭了,弄得底下唏嘘一片。

④这天是语文课,郑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写,我不敢跟老师说我不会。题目是什么,如今我已想不起来了,但写完之后我在末尾留的几句话仍记得:“老师,我不会写作文,写得不知对不对,请您指正。”我忐忑地把作业本交到讲台上。

⑤再上语文课的时候,郑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上了讲台,说:“这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个新来的同学。”“唰”地一下,教室所有的目光都朝我投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呆愣愣地手足无措。接下来,老师开始念我的作文,念完了,说:“还有呢。”最后把我留下的几句话也念了,引起哄堂大笑。

⑥从此我喜欢上了语文课,同学们也喜欢下课后主动找我玩了。这也让我打消了乡巴佬进城的自卑感。

⑦其实,我第一次写作文就撞上了头彩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但阅读量并不比城里孩子少。父亲是教师出身,后来在县文教局工作,每次回家他都会带一摞子报纸回来,还有一些杂志。我天生与文字有缘,见了这些带有照片和图画的报纸、杂志,就看着玩,久而久之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和母亲去县城父亲那儿或赶集的时候,一定会去新华书店买几本连环画,自己看完了,还要同村里的小伙伴们边看边讲,甭提有多神气了。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写作文,也能够照葫芦画瓢对付一气。

⑧后来语文课一直是我的最爱,尤其是作文每被老师念一次,那一天就成了我快乐的节日。直到今天偶尔走到学校外面,听到教室里传出的整齐洪亮的读书声,依然感觉十分亲切。那声音带着稚气,充满朝气,如银瓶乍破,如珠落玉盘,如翠鸟初啼,不是天籁胜似天籁,是人间最美妙的乐音。

⑨有一次语文课令我终生难忘。课本里有一课是《东郭先生》,郑老师按照正常的课程要求讲完了课,他把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带到办公室,神秘地告诉我们,他把《东郭先生》排成了一个短剧,叫我们几个秘密排练,一个星期后在语文课上演给全班同学看。郑老师把东郭先生的角色给了我,叮嘱大家保密。一周后的语文课,终于在班里响了一个“大炸弹”,把全班同学都“炸”晕了,天啊,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有意思了啊!

⑩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小学时候的语文课,想起说话总爱把“干啥”说成“嘎”的郑老师,想起那次有趣的《东郭先生》表演课,心中总会盈满温馨。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有时一句话、一个人、一堂课,都有可能是点燃生命照亮旅程的火种 , 值得一生去回忆,去珍惜。

体悟“荷”的思想之美

洞庭可采莲(节选)

方欣来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初秋的黄昏,不知谁那么一挥手,把多彩的云撒满了天空。风清如银,夕阳染红了漫无边际的芦苇,空气中混合着草木、莲蓬与泥土的气息。我走在湖中的一条小路上,在湖水斑斓的宁静里,想起这首古老的《江南》。

②我第一次读这首汉乐府,就想到洞庭湖的某个地方。有莲,有鱼,有水,有芦苇,有村落,有木船,有采莲的人。

③莲的原产地在哪里,一直有争议。但至少在7000年前,东方这片土地上,就有了莲藕,开出了第一朵莲花。而出现在文字中,较早的有《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莲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意象、一种美。

④这些年,我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洞庭湖。我走过湿地、岛礁、码头、滩涂,走过湖边的村庄、小巷、河流、芦苇荡。在洞庭之野,荷花到处都是。当秋风漫过洞庭湖平原的时候,甩开芳草掩映的小径,拐过一个屋角,或者挑一个好天气,驾一条小船,驶向湖汊、荒岛,总能遇见几处野生荷花。开花的,尚未开花的,直立于水边,摇曳于风中,似乎彼此之间有一个约定,它们正在等待你的到来。若赶上莲蓬熟了,可以随手摘下。

⑤我打小生活在洞庭湖边,知道有一大片野生荷花在君山团湖。我每年都要去那里,像是去看望一个隐居的故人。那片野生荷花,面积达到5000多亩,是亚洲面积最大的野生荷花景区之一。它一望无际,超越了我的目光和想象,如此盛大、辽阔和壮观,恍若八百里洞庭的一个花圃。它是安放在洞庭之野的一面镜子,在长江与大湖之间,圆如满月,亮如冰雪,照天空,照山水,照古老的岳州,也照岳阳楼的忧乐。

⑥最近又去了一次。阳光下,进入广场,穿过荫翳蔽日的竹丛、蝉声鸣唱的柳林、开白花和红花的紫薇,再过一座石拱桥,就到了湖边。

⑦游人陆续赶来,船摆在湖边,一大溜,有木船,也有汽艇。我照例选了一只木船。我喜欢木头,那种刷过桐油的木头,风里来雨里去,有阳光的味道,又有风雨的味道,还有湖水和荷的味道。撑船的师傅40岁出头,手里的长竹篙轻轻一点,木船慢慢动起来。无边无际的荷花扑面而来,慢慢向我身后遁去。

⑧A荷密密匝匝,挺直腰杆,像看不到边的森林,花朵高举在绿叶之上,像点亮的灯盏,照耀着湖水和天空。莲蓬多不胜数,歪着的、斜着的、立着的、垂着的,用千姿百态打量着周围的事物,看一眼感到特别亲切。

⑨这里的莲蓬可以随意采摘,却很少看到有人伸手,任由它们在阳光和风雨中慢慢老去。一粒粒莲子脱离母腹,掉落到淤泥中,复制一株莲的成长经历。

⑩天蓝得不能再蓝,映在水里,成为另一面天空。荷影、木船,还有我,就在天上移动。感觉像是坐着一趟慢车,走在水的公路上,两旁依次退去的不再是山峦、村庄、田野和河流,而是一株一株的荷,一片一片清凉的荷叶。偶尔钻出一两只野鸭,它们蹦跳,拍打翅膀,把头潜入水里,快速抽出来,甩着水花。见到船来,不惊不惧,直到船头快要挨到它们了,才挥动双脚,踩着水面向前蹿去,瞬间不见了踪影。

⑪想起有年夜晚,单位在这里举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沿着湖漫步。月色清朗,笼盖了望不到边的荷花。月光下的荷,披着纱衣,像浸染在薄雾中的远山。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如出一辙。

⑫在一处浅水边,我弯腰握住一朵荷花,轻轻拉到眼前。B我感觉到手的清凉和潮湿,像握着一把月光,我听到了荷的呼吸,轻轻的,细细的。很快,这样的呼吸越来越多,来自近处、远处、不近不远处,逐渐把我包围。除了这呼吸声,我还听到了很多声音。水流的声音,鱼游动的声音,水鸟的鸣唱,萤火虫划破月色的清响……这是自然的交响,它不属于谁,只属于洞庭。

⑬我没听过荷拔节的声音,想来,它们拔节的声音应该更加耐听。先是其中的一株,啪的一声,长高了一节,随后是另一株,然后是数不清的啪啪的响声。每一声都像一声呐喊,昂扬,奋进,生机勃发,带着生命成长的渴望。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21日 )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