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七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文言文阅读乙

桃花源记(节选)

东晋 陶渊明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游桃花记(节选)

明 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 , 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筵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为寿。

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书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 , 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____。

[注释]①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②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③花板酒杯;即梨花杯。④老饕:贪食。⑤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⑥卮脯:卮,酒器;脯,干肉。此处指酒肴。⑦陶征君: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⑧津梁:桥梁、媒介。⑨第:仅,只。①阑珊狼藉;衰败零落。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

(2)、运用多种方法推测加点字词的意思。

方法

相关句子或例子

释义

课文迁移

后遂无问津者

自余问津后( )

字典查阅

A表判断动词 B代词,这,这个 C对,正确

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 

成语推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花下数日间,便尔成( 

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测

“具鸡黍饷客”中的“饷”,读音为xiǎng,可见“饷”取“向”之音。偏旁为“匕”(食字旁),说明和食物相关。句中“具鸡黍”意思是准备鸡、小米等食物。根据以上,我推测“饷”字意思是“用酒食等款待”。

有桃花蓊(wěng)然。( )

(3)、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4)、请结合语境,在句子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语气词,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说明理由。

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

A耳    B也                    C矣

我填写的语气词是,我的理由是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 B、乙文中村人“皆叹惋”,他们可能叹惋的是时光变换朝代更迭、外界社会的纷乱不休,以及外界百姓生活的艰苦。 C、丙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和友人花朝后两次到城郊赏桃花的情景,宴饮有饮酒、赏花、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包括藏钩、下棋等,作者因为春盛花好、友人雅聚而快乐。 D、甲、乙、丙文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流露出了对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夕卜,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