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

②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陀螺仪……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

③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④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上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

⑤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子高1000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以及可以在黑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

【材料二】

⑥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各类技术,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

⑦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温度、位置、声音、光、电等超过100种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安全、好开。而且,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提炼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11.28)

(1)、在材料一中说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能去掉吗?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理由。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
(3)、“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请你联系生活列举出3个使用传感器的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最完美的战利品

    ①狗,人们对它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在与人类的长期相处中有着重要贡献。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曾把它誉为“人类最出色、最完美的战利品”。

    ②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万年前的始新世,一般认为,现今狗、狼及狐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的脱马克(又名“汤氏熊”)。现在一般认为家狗的最早出现是在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家狗化石,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间大约为7000年前。

    ③狗的种类繁多,达125种以上。现生狗可分为游猎狗、役狗、猎狗、玩赏狗等几大类。狗的用途极为广泛,它可以用来牧羊、救生、看守、搜捕、实验等,甚至还可以用来反坦克。役狗中最负盛名的是牧羊犬。一只优秀的牧羊犬,能看管200多只羊。纽芬兰犬能像蛟龙般地出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以搭救落水者为己任。獒犬是一位最佳“门卫”,它身强力壮,性情凶猛,不速之客落入它的爪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逃脱。军犬在各类狗中堪称出类拔萃,它一般选用德国牧羊犬。

    ④狗身上最令人佩服之处莫过于它那奇妙的嗅觉了,其灵敏程度比人高600多倍,能嗅出两百多万种不同气味。狗的听觉也很灵敏,它能听到频率在十万赫以上的声音,而人只能听到两万赫以下。

    ⑤狗的尾巴有表达“语言”的作用:尾竖立着摇晃表示“喜悦”,尾不动表示“不安”,尾放下表示“危险”,尾夹起表示“害怕”……狗的叫声也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每一声叫就相当于一个字、一句话,它们之间通过叫声进行远距离联系。

    ⑥狗很爱和人玩闹。有时,它会偷走主人的东西,故意惹人追逐,以此逗乐。狗和人的亲密关系,在它和儿童之间体现得最充分。有时,它见到主人对其亲属表现得过分偏爱时,还会产生“嫉妒”之心呢!

    ⑦今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狗的作用早已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它在史前时代为人类所立下的“犬马之劳”,人们是总不该轻易忘怀的。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G≠4G+1G

喻思娈

       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5G的商用将推进哪些领域的发展?日前在英特尔(中国)举行的“加速通向5G之路”行业沙龙上,学界和业界专家给出了解答。

       英特尔(中国)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说,5G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4G上加1G,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延迟,4G没法满足,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 bps(比特每秒)。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无人驾驶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虚拟现实将改变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许志远说,从计算到传感,特别是在通信上,虚拟现实目前还没有做到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准备,5G将大大改进虚拟现实的体验,并让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等都将成为现实。

      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为未来5G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统一的标准下,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智能设备都能正常接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由于以往的2G、3G、4G系统主要服务于通信,所以存在多制式标准并行的情况。工信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组专家罗振东表示,进入5G时代后,市场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今年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在美国11座城市进行5G试验性运营;中国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也计划于今年正式开启。业界普遍预计,标准化的5G网络将于2020年前后实现商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噪音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严重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功能。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为啥有个“背面”?

    ①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奔月之旅,她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月球背面。

    ②曾经无数次举头望明月的你,是否留意过,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亮有玉兔和月桂树的那一面?没错,千百年来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始终背对地球。

    ③那么,是谁把月球变成了双面伊人呢?

    ④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和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都是28天左右。想象一下,绕大树画个大圆圈,在大圆圈上均匀标出360个刻度。始终面对这棵大树走圈,用360步走完。在大圈圈上每走1步,身体就倾斜1度。走完时身体也完成360度旋转,回到原位。也就是说,当你用同样的时间完成自转和公转时,你始终会一面对着大树。月球也是如此,这在天文学中叫同步自转。

    ⑤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

    ⑥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对地球而言,月球也曾是“多面伊人”。只是数亿年来,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变慢,慢到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一样,才导致它始终一面对着地球。所以,到底是谁给月球自转踩了刹车?

    ⑦要解释月球自转变慢,潮汐力是最容易被想到的。

    ⑧住在海边的人,会发现海水一天有两次涨和落。这是因为地球正对月亮的那面,受到的月球引力更强;背对月亮的那面较弱,引力的方向都朝着月球。而地球在绕月球转时,无论哪个点的离心力都一样。离心力的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如此一来,地球背对月球的那面。受到的月球引力稍小于离心力,面对月球的那面则稍大于离心力,最终两面都感受到一个离开地心方向的力,于是地球两侧的海水就涨起来了。

    ⑨同样,月球也会受到地球带来的潮汐力,这让月球两面都鼓起来,月球就变扁了。尽管月球上没有海水,月幔和月核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潮汐力,并在月球内部形成不断涌动的固体潮。这种固体潮导致月球幔层之间不断摩擦,转变为热能,从而在几十亿年时间内耗散月球部分动能。

    ⑩不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们研究发现 , 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流体属于超低粘性层,这意味着潮汐力所引发的摩擦力很小,不至于耗散月球太多动能。而且,摩擦作用发生在月球内部。这过程只能耗散掉地球、月球这个系统的总机械能,而不能直接给月球自转踩刹车。所以,最直接的刹车机制其实是力矩作用。力矩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

    ⑪月球在逐渐变扁的过程中,要同时完成绕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想象在月球内部,有一条与地心和月心连线方向一致的长轴。长轴在瞬间是指着地心的,但由于自转,下一瞬间这条长轴就会偏过去,不再指着地心,这时,来自地球的潮汐力对月球这个长轴的两端都会产生力矩。这个力矩与长轴偏移过去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跟月球自转方向相反。这会直接改变月球自我的角动量,导致月球自传速度逐渐减慢。天长月久,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变得相差无儿,最终有了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背面”

(作者韩鑫,文章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藻类是动物还是植物

宋立荣

①藻类种类繁多,主要生活在水中,很多环境中都能见到它们。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也是固碳的重要生物。

②说到生物分类,大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颇为“头疼”,那就是藻类。

③提到藻类,大家一般会想起水面上分布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物,也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实,藻类不止这些,藻类家族中有非常高大的成员,最大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与海带是近亲。餐桌上常见的海带和紫菜,也是藻类。

④藻类通常是指一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多数可进行光合作用,用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生物。

⑤从生物分类学角度,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虽然藻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以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的特性,但传统上我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

⑥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放氧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它们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大气层上空才会出现臭氧层,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地球上的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的演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⑦珊瑚礁的美丽颜色其实来自其体内的共生海藻。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共生藻与热带、亚热带浅海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珊瑚虫互利共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时,共生藻还扮演促进造礁石珊瑚钙化的重要角色。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

⑧藻类也是固碳的重要生物。据估算,藻类(包括大型海藻和微藻)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约9.5乘以10的10次方吨,占全球净光合作用产量的47.5%。浮游藻类还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供应者,它启动了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在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8日)

【链接材料】藻类和医学、农业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作为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此外,藻类是鱼类食物链的基础,鱼类的天然饵料,一般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浮游藻类。以藻类为原料所制成的产品,特别是藻胶酸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琼胶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凝固剂和糖一起制成软糖,制面包时加入琼胶可以使面包保持长期的松软;制鱼、肉罐头时加入琼胶,可以保持鱼、肉的原形,不致在运输中散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便利店的心理学

①1927年,美国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更名为“7-Eleven”,意思是该店的营业时间由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1点。1974年,伊藤洋华堂将其引入日本,并将营业时间变为24小时全天候。此后,这种“24小时便利店”风靡全球。

②这种全天候营业的商店会比普通超市多出一些额外开支,如服务费用、晚间轮班的收银员工资、存货管理员的加班费等,导致其实际盈利率往往低于普通超市。那么,为什么这类商店还是坚持通宵营业呢?

③这就涉及:心理学中的“路径依赖法则”。

④“路径依赖法则”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并很容易让人走不出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

⑤“24小时便利店”的这种做法,便是对“路径依赖法则”的一种有效利用。

⑥顾客在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去自己最熟悉的商店,而且一旦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就很少变更。普通商店都在晚上10点关门,次日早晨8点开门,这时候,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改成24小时,那么,它成为那些在晚上10点至早上6点购物的顾客的唯一选择。而多次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便利店购物之后,顾客就会习惯这家店的陈列方式,习惯前往这家店的交通路线。最重要的是,习惯将这家店和“便利”联系在一起。这就等于形成了一个购物的路径,那么即使是在白天,他也会慢慢地习惯来这家店购物,这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慢慢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会转亏为盈。

⑦人们开始把它广泛用于阐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性决策,大到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制度演进,小到个人的消费决策,无不受“路径依赖法则”的影响。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将决定未来的选择。

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第一份工作。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就越强大,因此,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就越大。

⑨有的人第一份工作是失败的选择,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在职场上其实非常普遍。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若重新做出选择,往往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职业规划专家都会建议,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努力走下去。只有这样,“路径依赖法则”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才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⑪但是万一发现入错行,更要认识到“路径依赖法则”的强大力量。抛弃固有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更要深思熟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在新的职业规划路径上勇敢地走下去,这是重新回到成功轨道上的唯一方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