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校联考2024年初中毕业升学语文模拟检测(二模)试卷

阅读

【材料一】

浙江 95%以上人口说的方言都可以被归为吴语。浙江的吴语可以分为六个大片:太湖、台州、瓯江、上丽、金衢和宣州片。

【材料二】

都说浙江“十里不同音”。据统计,浙江已确定的方言就有88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方言呢?

地形、移民惹的祸

浙江的地形号称“七山一水两分田”,70%的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剩下30%,河流和湖泊还要占去6.4%。而在古代,要想“跨过山河大海”去和别人交流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高山和密林往往也就成了方言的分界线。

因此,在浙江省内,内部方言一致性最强的往往是浙江北部的杭州、湖州、绍兴和宁波等。这是因为这些方言区往往都在平原上,彼此间的交流和往来相对比较密集。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些地区有发达的水系连通。在太湖水系和大运河水系,这些地区的人们乘船往来,语言的沟通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同理也适用于舟山和宁波。虽然一个在陆地,一个在岛上,但两地间海运发达,在清代海运解禁之后,许多宁波人都去了舟山。因此宁波话和舟山话的沟通度也很高。

不过, “十里不同音”的情况也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浙江西北部的安吉、长兴等县,就分布着总人口50多万的一些使用河南话、湖北话的官话方言岛。吴语区还有其他地方的方言,这就是因为移民。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与同样多山地丘陵、多移民的广东、四川相比,浙江方言之所以纷繁复杂,主要还是因为浙江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的省份。浙江的地理概念虽然从唐朝就有了,但此前的行政区划过于臃肿。在整个唐代,浙江的行政中心又经历了三次迁徙,绍兴、苏州、南京都做过浙江地区的行政中心。即使明清以后,确立了杭州的中心地位,其辐射能力仍然有限,因为这时吴语的分割局势已经基本确定了。由于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浙江方言最后也没有一个“老大”。最后大家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材料三】

目前全世界约有6000种语言和方言,但至少有43%濒临灭绝,且每两个星期就有一门语言消失。方言,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故乡的根。但是,今天能说一口标准方言的,往往都是当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小孩已经不再会说方言了。

方言一旦消失, 日后想要再认识它将会和学一门外语一样困难。因此,教育部官网早在2006年发表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  强调“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传承就是方言的保护屏障。2023年底出版的《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 “这些语言资源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褚超孚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方言传承也逐渐得到重视。以杭州为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下班后挤出时间,报班学杭州话。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希望开设线上课程,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杭州话。在温州,以体验温州方言为特色的“叮叮当童谣馆”是浙江省首个方言馆。作为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如何将温州话在展馆里生动呈现?在一面布满词语的“方言墙”上,游客每次按键,就能听到它的温州话读音。同时,童谣馆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温州话的历史、种类和特点。

(1)、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理解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有些方言不受省级行政区划的限制,比如浙江人与江苏人说的方言都可以被归为吴语。 B、吴语太湖片分布在浙江南部、上海广大地区,为影响力最大的一支吴语,也是吴语的核心。 C、“浙江已确定的方言就有88种”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浙江方言数量之多。 D、浙江方言之所以纷繁复杂,主要是因为在唐代时,浙江的行政中心又经历了三次迁徙。
(2)、请联系材料二,概述浙江方言“十里不同音”的原因。
(3)、请联系三则材料,根据下面图表提示完成演讲提纲。

(4)、有人认为,方言给人们交流带来不便,保护逐渐消失的方言并无必要。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及生活体验,写一段演讲词,表达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说起钓鱼岛,人们应当不会陌生。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②中国渤海、黄海全为大陆架浅海,黄海南部与东海大陆架连在一起。东海的东部有一条深海槽,称为冲绳海槽。它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左右,最深处2700多米。
③东海大陆坡就是从东海大陆架到冲绳海槽的大斜坡,高差可达2500多米。东海大陆架也是一个巨大的盆地,深约4000米。盆地的边缘是一列海底山岭,拦截了从中国大陆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渐渐把这约4000米深的盆地填平成浅海;而山岭的向海一侧是冲绳海槽,火山物质从地下深处喷上来,使海槽开裂扩大,朝着大洋方向演化。
④东海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地质上,它是台湾东部山岭的延伸,它们拦截了长江、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及有机营养物,形成约4000米厚的堆积层(其中富含石油、天然气)。如果没有中国大陆河流供应泥沙物质,东海也像冲绳海槽一样,是个深几千米的充满海水的海盆。因此,从这方面看,东海大陆架、大陆坡是中国东部陆地及山脉的自然延伸,是中国陆地物质养育形成的。而冲绳海槽作为一个天然分界,把中国沿岸的大陆架、大陆坡与琉球群岛海域隔开,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海洋区域。
(选自《海洋百科》,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府、学较、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健康观、教育观、成才观,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力争到2030年,实现____。

材料二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当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眼部疾病,危害身体健康。疫情之下,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增加了近视发生的风险。近视的早期症状是凑近看东西,如看电视时向前凑,看书写字趴得很近,很低;其次为爱眯眼,当远处目标看不清时,习惯性采取眯眼的方式来弥补;再次是喜欢腿眼,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序上可缓解近视,增加视力清晰度;还有是斜眼看事物,歪头或斜眼看东西,减少散射光,消除一部分像差,从而看得清楚一些;另外就是爱皱眉,皱眉可以造成眼睑及眼外肌的变化,改变眼球形态和角膜,暂时改善视敏度。目前,需要家长重视并关注青少年近视情况,早发现早治疗。

材料三

防控近视需要减轻用眼负担,养成良好习惯。第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促进眼内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变长,预防和控制近视过早发生。所以儿童应坚持户外动,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尽量保持在2小时以上。第二,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要减少读书、画画、写字等近距离的用眼时间,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不在走路、吃饭、卧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二十分钟左右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眼睛,可以远晚5-10分钟。第三,限制电子视频产品使用: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视频类产品易消耗儿童远视储备量,影响视力发育。建议婴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频类电子产品,3-6岁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手机、电脑等视频类电子产品。其他措施还包括:要选择有足够亮度、频谱宽而且没有频闪和炫光的台灯,使用时也要打开房间其他灯,保证充足亮度。保证均衡膳食,确保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等。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二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完毕累计排放已超1.5万吨

日期:2023-10-23 来源:中国新闻

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核电站第二批核污染水已于23日排放完毕。截至目前,已有超1.5万吨核污染水流入海洋。东电计划,在2023年内分四次排放3.12万吨核污染水。而要将现存核污水全部排完,则需要至少30年时间。

【材料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 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毁损。事故发生后,为了冷却原子炉里的核反应堆,福岛核电站向反应堆内注入冷却水,每天达150吨之多。这些冷却水被核反应堆污染之后无处安放,东京电力公司在附近设置了一些水罐来储存这些核污水。据估计,到2022年秋天,这些水罐的储存量将用完。日本想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拟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的排污计划引发全球焦虑。

(选自2021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三】

早在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其中,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多个专家和组织也表示,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患无穷。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  高之国认为: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而且是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掉的。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以后,氚可能还不是最危险的,对人类、对海洋生物影响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约573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约1570万年。碳-14会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鱼类的体内聚集,碳-14聚集的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从事核反应堆安全壳设计的日本工程技术专家后藤政志表示,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后有各种破坏路径,比如铯会对甲状腺产生影响,锶会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国际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发言:核污水的处理问题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都会产生持续数代人的深远影响,也关乎日本当地渔民的生计,以及其他国家民众的人权。

【材料四】

(选自2023.08.23《南方日报》有删改)

【注解】近日,微博名为“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的中国插画师改编日本著名画作而登上热搜。画名由“神奈川冲浪里”改成了“神奈氚冲浪里”;原图中的浪花改成了人类畸形的手指、身体;搏击风浪的船员画 成了倾倒核废水的罪犯;还画了倾倒废水后向人们鞠躬道歉的虚伪官员;富士山变为核冷却塔,云朵变为十字架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