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公园热”让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历史的魅力
王臻儒
“公园热”复苏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的话题逐渐升温,相关帖子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同城市、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着他们在公园的愉悦心情。一时间,公园的草地上、长椅上“挤满”了年轻人,成为周末、假期的热门去处。
“公园热”的复苏有其科学背景,近期《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不进行任何运动,仅在公园中度过20分钟,也能让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另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置身于树林之中,皮肤温度会下降1-2摄氏度,脉搏次数明显减少四到八次,呼吸变得慢而均匀,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担减轻,有助于情绪稳定。
逛公园的理由,因人而异,或是欣赏公园里的历史遗迹,感受城市变迁的脉络;或是与自然世界的动物近距离接触,感受返璞归真的气息;或是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聆听蝉鸣,放空自己。无论初衷为何,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时至今日,伴随社会发展进步,游园赏景成为大众钟爱的休闲方式,为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现代公园的缘起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一系列城市病,那时的公园不仅被作为现代市政规划的焦点,也被誉为“都市之肺”。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是位于英国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公园,这座公园由英国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操刀,于1847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同时还设计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身心得以净化的圣地。
现代公园的雏形最早在欧洲出现,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于上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启蒙者也渴望通过公园这一公共空间培育身心健康的公民。清政府在1907年把三贝子花园改建成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公园。从晚清到民国,都延续了在已有皇家园林基础上兴建公园的思路。因此,北京很多公园并不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现代西式公园的想象,但这也是北京公园的特色。
然而,清末民初时期,国内公园寥寥无几,且因为国民素质和阶级分化等原因,公园用各种所谓的“规矩”和高昂的收费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难以被称为“公”园。
公园的历史渊源
北宋诗人吕陶曾创作了一组题为《寄题洋川与可学士公园十七首》的诗篇,其中的“公园”便是指洋州政府所建的衙暑园林。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便出现了“公园”一词。唐代,大型风景区园林已遍布城市,如杭州西湖、桂林赏心亭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杰作。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城市文明的演进,包含经济、文化在内的多方面发展,制度化的公园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朝廷通过颁布诏令,将皇家林苑长期或定期向市民开放,使其成为一项制度。许多州县都建有此类衙暑园林,宋人称之为“郡圃”,有时也沿用“公园”的称谓。
从北宋欧阳修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琅琊山之游,到晚清颐和园中的乐寿堂、谐趣园,中国园林艺术不断得到进步,游园活动日臻完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央公园里的“来今雨轩”常常高朋满座、名流云集,是当时北京首屈一指的公共文化空间。
百姓日常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这首歌是无数人心中的童年回忆,它描绘的正是小朋友在北海公园划船的快乐场景。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组织去公园春游的传统形成,公园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园、百姓的日常。如今,各地城市涌现出大量公园,以园圆、风景区、风景点等多种形式存在,游人如织,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
在公园里,最常见的一种姿势,是“躺”。园中的人或躺在草坪上,或倚靠在树下。这种“躺平”的姿态,不仅是内心状态的外化,也是让心中纷扰的尘埃得以缓缓沉淀的方式。新近流行的一种活动,则以抱树为主题。一个简单的抱树动作,让人开始关注一株藤蔓的生长过程,感受春天来临时树冠上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连接帮助他们探索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向内探索的力量。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腾出一些时间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或许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有很多,但逛公园无疑是短暂高密度生活中的一次轻松愉悦的小度假。它让我们有机会切断陀螺般不间断的生活节奏,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无形中,人们逛公园的初心,正逐渐回归古人休闲之“乐”。
公园状况 | 人们与公园的关系 | |
唐宋时期 | 大型风景区园林和衙署园林遍布城市 |
|
晚清、民国 | 名流云集,普通人被拒之门外 | |
当下 | 重新成为人们休闲的热门去处 |
沈从文初来北京,对北海公园情有独钟。在自传体小说《老实人》中,主人公自宽君很喜欢去北海公园里的图书馆看书,这被视为沈从文本人的写照。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