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血脉觉醒

①据说一旦过了特定岁数,人就会发生神秘的“血脉觉醒”

②一开始发现这件事的,是爱拍花、拍云的那一拨年轻人。看到盛放的月季,湖边的荷花,立刻“咔咔咔”拍上几张。打开相册,看见红月季、粉荷花,年轻人忽然脸色一变——怎么随便一张都适合做头像,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这些老一辈的昵称十分相配?

③还有喜欢穿彩色、爱钓鱼、爱园艺的年轻人,从前觉得这些事太无聊了,但后来不知怎么自己就“入坑”了,发出“真香”的感叹。难道世上真有“血脉觉醒”这种事吗?

④我们每个人都从父母那各继承了一半基因,同时获得大概70个基因突变。这些DNA决定的东西,不止关乎我们的身高是1.6 米还是1.7米,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还有更多微妙复杂的特质,同样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比如,爱好。

⑤英国一个家族史网站做过一项调查,样本为 2234 名英国人,结果发现,其中差不多1/4的人和他们的先祖有着同样的兴趣。许多人对航海、钓鱼、集邮、跳舞的热爱可能真的属于“一脉相承”。

⑥你喜欢锻炼吗?2020年发表于学术期刊《行为遗传学》的一篇论文中,科研人员研究了50690人,发现运动的“遗传度”在34%~41%之间。2022 年发表于《运动锻炼医学科学》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从超过15.7万人的基因数据里,找到了19个与是否热爱运动有关的变异位点。如果基因注定你喜欢挥洒汗水的感觉,你就更可能喜欢锻炼。如果你爸妈爱打球、爱游泳,你也喜欢在球场和泳池之间来回切换,那你对健身的热爱很可能不仅是耳濡目染,更是“血脉相传”

⑦但为什么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血脉觉醒”呢?

⑧因为年轻时,我们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年轻人通常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在“同伴压力”下追赶潮流--穿潮牌,追最火的综艺节目。年轻人自己独特的部分,反而容易被流行的事物掩盖。但随着年纪增大,我们会越来越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于是,继承自先祖的基因开始活跃表达--别人怎么看我无所谓,让丝巾、钓鱼、粉色、荷花都来得更猛烈些吧!

⑨另外,年轻人通常经济实力较弱,更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基因就像种子,环境就像土壤,当土壤不合适时,种子就难以生根发芽。而年纪大了,钱包鼓了,年幼时想玩但玩不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回来玩了。这几年流行的“大人的玩具”“小朋友玩太幼稚,大人玩刚刚好”等说法,都是年幼时被压抑的情绪,在长大后报复性反弹的表达。

⑩环境压力越大,基因能发挥作用的余地就越小。比如,关于锻炼遗传度的研究同样显示,同住的伴侣往往会影响彼此的锻炼习惯。如果你的伴侣热爱散步,你可能就会苦着脸跟着日行万步。但倘若环境对我们而言“宽容自由”,基因能发挥的余地就越大,基因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⑪当然,一个爱好并不能准确地定位到某一条基因。爱好具有复杂特质,通常会受到多基因的共同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基因不是“命运”。基因更像一双手,轻轻推了我们一下,但我们未必会走向基因推动的方向。

(1)、下列对“血脉觉醒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聊的事变得美好。 B、喜好与老一辈相同。 C、兴趣与先祖相一致。 D、热爱来自基因遗传。
(2)、下列对“血脉觉醒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屈从同伴压力,年长后更认可本来的自我。 B、年轻时容易在意他人,年长后更能悦纳自身想法 C、年轻时经济条件有限,年长有钱后能把爱好变现。 D、年轻时无法左右环境,年长后自由追求流行事物。
(3)、下列对“爱好与基因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好不能准确地定位到某一基因上。 B、爱好的复杂程度和基因作用成正比。 C、爱好通常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影响。 D、爱好即使有基因助推也未必会觉醒。
举一反三
动物眼中的色彩

   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辩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等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据悉,蜻蜓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岔道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阅读《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张贺)一文,回答小题。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阅读《方块汉字前途之争》,完成下列各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鸡年吉祥

    ①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你知道吗,鸡曾经不是普通的鸟类,而是以非常重要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②首先,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③其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④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装饰则更多起来。后来随着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蓬勃发展,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历代画家中,皆有画鸡高手,画家画鸡,画的是寓意,是心情,是企盼。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了鸡,就会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

    ⑤关于鸡的成语很多。“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等;由于鸡与“吉”谐音,“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良辰吉日”成语就应运而生,以此用来表示吉祥、快乐、美好祝福之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经》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来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选自《新华文摘》2014年13期,有删改)

 说明文阅读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在年底的网络购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 12306 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 ”: 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 橙子 ;鱿鱼、 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 有一些确实难以区分,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 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 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 须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 Web 自动程序。 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 的图灵测试 ”, 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 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 这种测试目前 主要可分为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 又叫主流验证码, 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 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 ;后来变成动 态的验证码图片, 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辨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 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 几乎可以达到 100%,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 ; 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 所以还可以 增加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 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 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 用以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 都提供这项功能, 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 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 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有拨通失败的, 系统还能自动重播, 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 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 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 是验证码中的新秀。 这种由随机数字、 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动态嵌入到 MP4 等视频中, 增大了破解难度。 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 数字组合, 字体的形状、 大小, 速度的快慢, 显示 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 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 其安全度远高于普通验证码, 而且这种验证码使 得用户不会感到枯燥, 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 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 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 难度太高, 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叫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 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 就须通过验证, 这 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 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 但 用户肉眼可以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 12306 图形验证) ;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 才可以顺利打 开网页, 否则不行。 它在防恶意破解密码、    防论坛灌水、    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 12306 验证码来说, 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 动化软件, 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囤票。 而它的“进化史 ”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 票软件“ 斗智斗勇 ”的历史: 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 字母、 加减法, 到闪烁变形字母、 干扰线 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 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 有终点的“拉锯战 ”。 但无论如何, 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 障系统, 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 12306 图形验证码一样, 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 , 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 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代替。

(选自《知识窗》2016 年第 3 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