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竹市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解元”漫谈
①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
②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称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è了。明代的唐寅唐伯虎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③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④《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鳘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⑤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完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⑥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⑦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⑧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已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⑨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ě)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台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⑩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 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 “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选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才每创经录的_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选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 年中国稻谷、 小麦、 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 种植面积 (万公顷) | 总产量 (万吨) | 单位面积产量 (万吨) |
稻谷 | 2945 | 20849 | 7.08 |
小麦 | 2352 | 13772 | 5.86 |
大豆 | 1024 | 2028 | 1.98 |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班级开展“魅力广州·幸福广州”主题学习活动,小铁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小小“任嚣城”变为国家中心城市
把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置于今天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来看,狭小得不值一提,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城,位置在现仓边路、越华路、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这弹丸之地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6年后,赵佗立南越国,兴建南越国宫署。此后两千多年间,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这在世界城市史极为罕见。
宋代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三城”,珠江沿岸形成了沿江商业区,明代永嘉朱亮祖扩广州城,并在越秀山上修筑了镇海楼。清代中叶以后,当时的珠江百舸争流,江畔西式建筑林立。
1921年,广州在中国首度设市。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天,古老的白云山、越秀山层峦叠翠,与珠江新域的现代高楼遥相呼应,在这山水环抱的诗意生态里,无数弄潮儿汇聚于此。
(摘编白《云山珠水广州城,循图溯源两千载》)
材料二:
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882.7万,户籍人口1056.6万,也就是说,每两个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新广州人”,其中又有近半数来自广东省外。广州已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感”或许是市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它往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新移民”在这座城市不仅能找到发展的机会,更能得到接纳和尊重。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超大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七大城市中广州接纳度排名第一。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气度和敢为人先的劲头从来不曾褪淡。2023年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排行榜,紧随北京、上海,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强大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接全球的枢纽网络、开放包容的商住环境,正是这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性格,积淀出这座城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和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厚重底蕴。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69.84亿元,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经济运行简况(部分)
统计项目 | 外贸进出口总值 | 金融业实现增长值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
外贸出口总值 | 外贸进口总值 | ||||
数值(亿元) | 4863.5 | 3290.1 | 2134.70 | 8237.54 | 392.67% |
同比增长 | 18.5% | -5.7% | 7.7% | 6.4% | 4.4% |
(摘编自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广州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加速复苏态势,各大商圈人流显著提升——10月1日至6日,天河路商圈、北京路、长隆万博等多个重点商圈的客流量均同比增长超10%,甚至有商圈客流同比增速达26.9%, 再展“流量之城”的实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流量密码依旧引人注目。
(摘编自《3万亿之城广州再造流量密码》)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