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围炉煮茶”爆火,见证传统文化魅力

①“暖阳午后照窗斜,三五知交聚饮茶。清茗一杯诗互和,人生漫诉话无涯”。随着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炉煮茶”也晋升为顶流,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宠儿”。

②“围炉煮茶”爆火是传统文化魅力的见证。究其流行原因,一方面,是其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多样的需求。“围炉煮茶”使悠远、典雅的茶文化与当代人别致、品质的生活需求相对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它也是一种“另类”的社交平台。三五好友围在一起,无论是品茗唠家常,“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是谈论家国大事,析“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其深层次原因,它的爆火是传统茶文化对中国人生活美学影响的当代彰显,与当今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民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密不可分。

③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不仅仅是茶文化,我们还应让更多传统文化,诸如琴棋书画、传统戏曲在年轻群体中落地生根,而不能束之高阁。让更多古老种子在新时代土壤生根发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是一项重大、重要举措。我们不仅要立法建规、建章立制,形成周密的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还要推动人才的系统性培养,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④此外,如何让顶流“常青”,而不是让人们在“种草”后“拔草”,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更加立体宽广的生长空间:其一,创新、丰富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借助新兴社交媒体、新型商业业态以及科技手段,丰富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其二,拉近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心灵距离和生活距离。传统文化应时时有、处处有,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让“东方神秘之美”散发“烟火气”“市井味”;传统文化还应日日新,与时俱进方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文本二】

传统文化不能只是束之高阁,更需要走进民间,贴近百姓的生活。譬如古香古色的院子,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自己动手煮茶,品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意境;茶盏空了又满,一杯杯茶水入口,“浇出胸中不语尘”,在这一方小院里,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围炉煮茶”之所以能在现代人中流行,这正是人们追求传统文化、返璞归真的写照。传统文化本质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最终也要走入人民群众中去。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但对于多数现代人而言,很难静心去从清茶的苦中品味回甘。而通过“电陶炉替代火炉”的创新方式,重新完善和定义新时代的“围炉煮茶”,这难道不算茶文化在当代生活场景下,可贵而美好的传承与发展吗? 同时,新的饮茶方式不应局限于年轻人的社交场景,而应该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推陈出新,像是将围炉煮茶与手作文创、野外露营、汉服体验等元素相融合,让更多人爱上煮茶背后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茶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②段首先提出论点,然后从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彰显生活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B、文本一第④段运用比喻论证,“‘种草’后‘拔草’”是比喻传统文化的热度不能长久,热过一阵子后就被人们遗弃。 C、文本二提出传统文化不能只是束之高阁,更需要走进民间,贴近百姓的生活。 D、文本二作者认为古人煮茶十分讲究,煮茶要用火炉配以上品之水,甚至用雪水烹茶,而今人用电陶炉煮茶,作者持否定态度。
(2)、文本一第①段用诗句引出论点,有何作用?
(3)、文本一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互换?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在使传统文化“常青”的方法上有何共识? 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举一反三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车祸,死者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头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婴儿的母亲让父亲的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这件事使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
(2)后来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3)想起这个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缘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那位朋友相反,输得越多人就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他从来不急,是那种真正有牌风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们说,不要太急了。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突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4)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不知怎么,又想起另一个好脾气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光着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儿而去,事后,他的妻子指责他,他说:“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他妻子便一时无言而对。
(5)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那两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尿布换了,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问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输特输,而你的口袋里的筹码却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烧40度,病因却不详。你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急有什么用?
(7)不要太急了,说得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而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低调”絮语

    ①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

    ②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是低调的。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他在66岁时曾写下《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低调的。他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

    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真正的大师、大家,都是低调的谦谦君子。他们的低调,绝不是一时的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不自傲的品格。

    ④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们的谦虚和低调,是在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的人生姿态。

    ⑤《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车上装着两只木桶,一只盛满美酒,一只空空如也。一路上,盛满美酒的桶沉默不语,空空如也的桶则不停地大喊大叫,又唱又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肚里愈没有货,叫喊得愈凶。“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低调的人之所以能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学问和见识。

    ⑥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深知,一切的成功靠的都是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当别人投机取巧、大肆张扬的时候,他们做的都是诚实诚恳的蓄势待发的工作。因此,他们总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他们又立即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他们没有时间张扬自己,更没有心情去卖弄显摆,自吹自擂。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实证着“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的道理。“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谦虚为人、低调处世的人,还能避免卧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⑦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才成就了它的深邃与浩淼;被风吹上云端的尘埃,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却不知道无论它怎么张扬和炫耀,也不过就是一粒尘埃而已。

    ⑧和低调的人相比,喜好显摆张扬的人有时虽然能占尽风光,但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等待他们的;必将是空空如也的结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还是要讲“老实”

贾飞黄

    “老实”为何?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诚实;规规矩矩”,算是“标准答案”。于我而言,倒更记得幼时老爷子对着识字读本对我中气十足的训诫:老实,就是守规矩。

    “守规矩”也好,“诚实”也罢,字面上看,“老实”总归是褒多于贬。“老实”与“老实人”在触手可及的历史里的确有过高光时刻。在上世纪的遗风里,红娘说媒,夸一句小伙子“老实”,姑娘脸上飞红,好事便成了一半。老实小伙,意味着不沾劣习不好风流,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既讲科学又能成事,堪称美德之大成,日子必然越过越红火。然而,那也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今天年轻人之闲聊“某某是个老实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阵心领神会的哄笑。

    今天,要在“老实人”后面添两个字造句,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实人吃亏”;再来,“老实人倒霉”;再来,“老实人背黑锅”——而“老实人光荣”恐怕是造不出来的。说起“老实”的涵义,倒也知道是“守规矩”,但这里面的“味儿”却又不一样了。乃至于《现代汉语词典》也要再加一条解释:婉辞,指人不聪明。

    这时候我们就不妨换个视角,追问一下今日“老实”的反义词——“精明”?“胆大”?八九不离十。

    当然,这里的“精明”,显然不是“精明能干”的“精明”:城市环路遇上堵车,环顾四下,既无交警也无摄像头,一打轮驶入应急车道,一骑绝尘去也,这是精明,有“路”不走而堵在队伍里吃尾气的是老实人。“胆大”也绝对不是冲锋陷阵的一身是胆:经商做买卖,今天在原料上搞点“添加”,明天在账本上做个花样,明知犯法也要赚个盆满钵溢,这是胆大,本分经营只赚合理利润的是老实人……总之,这种“精明”“胆大”总是要坏了规矩而使自己得益的,但又并非“铤而走险”,而是在规则的边界上反复试探,打“擦边球”,专搞些难以监督或不便惩处的勾当。若真的全身而退,便仿佛获得了某种胜利,几乎有些自豪了。

    崇尚“精明”“大胆”,对“老实”避之不及,虽不始于今日,但在今日声势颇强。小则排队加个塞儿、办事走后门、占别人车位停个车、给共享单车上把锁等,从日常小事的规则上揩点油;大则靠精明、胆大而上位成为“红人”“新秀”“成功人士”。

    其实,“老实”的反义词只有一个,便是“不老实”。手不老实,偷鸡摸狗;眼不老实,非礼乱视;经商不老实,缺斤少两;做官不老实,贪赃枉法。是非黑白,一眼即知。所谓“精明”“胆大”,无非是得了便宜之后的自我美化,实不可取;一旦被抓现行,辩词也无外乎“别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哪条法律管得到我这点事”,足见心里也是发虚的。除了“损人利己”的浅显道理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原本就是依靠“老实人”运转的:人人开车乱抢道,结果就是再无车道可走,大家挤成一团一起堵住;人人投机经营,行业声誉毁于一旦,最后一起失业。幸而有千千万万的“老实人”,默默撑起局面,让诸事得以运转,不至于满盘皆输。更不消说,那些彪炳史册的成就、领跑时代的成果以及所有那些靠“不老实”手段剽窃不走的创造,无不是“老老实实”才能做出来的。一句话,还是要讲老实,老实才能成事。

    眼下要做的,当然先要给“老实”正名,“老实”绝不可耻,“老实人”大可不必自惭形秽;而更要紧的是,要斩断“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倒霉”的根源,想办法管住那些“不老实”的人,让老实人免于替不老实人买单而“吃亏”“倒霉”,让老实人不必“不老实”也能安身立命、自得天地。

(选自201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二则材料, 完成问题。

【文本一】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张建林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 “青年者,国家之魂。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 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 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 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 ”担当需要本领, 本领源自

学习。 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 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 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 读书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更应该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 有情怀、有行动。 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有删改)

【文本二】

青春最美是担当

李 锋

①“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 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时代使命扛在肩上, 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奋进的身影和光辉的形象。

②步入新时代, 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 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 都有“青年突击队” “青年攻坚组” 的旗帜飘扬; 在“天宫” “蛟龙” “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 大街小巷的无数平凡岗位上,都有青春的笑脸在洋溢,青春的光彩在绽放。

③青春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更是因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给它增添了灿烂的色彩。青春因为担当而至美, 人生因为担当而精彩。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