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揭秘“时间魔盒”原子钟

①时间是什么?或许有人会低头看看手表,说出当下的时刻。是的,时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确定时间起点之后,用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来记录时刻值,就好像一把尺子。

②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便开始利用周期性现象对时间进行追踪。远古时期,人类通过草木枯荣判定季节,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来判断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人们探索出了通过滴水来计时的水钟,流沙计时的沙漏等。二战后,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但这个钟需要一个房间的设备,复杂度过高,实用性不强,但代表了人类一个历史性的跨越。1967年,秒长的定义溯源到了原子上。此后,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实用性也越来越高,能够满足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

③原子钟其实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例如,原子钟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发挥着“心脏”般的作用。卫星导航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便捷,当我们拿出手机打开导航软件,能够看到自己的地理位置,输入目的地,导航软件能够规划路线,且实时告诉我们需要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④我们先来看一下卫星导航与定位的原理。在三维空间中,建立坐标系,当已知 3 个点的坐标以及第四个未知点分别与已知点之间的距离,那么未知点的坐标就可以被确定。同理,当我们在地球上仰望天空,至少能够同时看到3颗卫星,卫星飞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它的运行轨迹被编入星历,同时接收3颗卫星发来的星历,经过解算,可以知道卫星的位置。此外,还需要知道我们与卫星之间的距离,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光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所以只需要知道信号传播时间就可以了。此时,我们发现,导航定位的关键便是时间的测量。

⑤这就需要原子钟隆重登场了,每颗卫星及地面站里都配备了一组原子钟,时间信号随星历一同发送,在解算卫星位置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时得到时间信息以及距离。这样,我们的位置便可以被计算出来。

⑥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等电子产品,通常内置了导航模块,能够实时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依据一定的算法进行解算。于是,便有了我们对自身位置的实时掌控。如果原子钟提供的时间误差在1微秒,那么定位误差将高达300米。如果要达到米量级的导航,在不考虑其他误差因素的情况下,原子钟提供的时间误差需保持在3纳秒。也就是说,时间的精密测量决定了导航定位的精度,如果没有原子钟,就无法实现准确导航了。

⑦原子钟究竟有多准呢?让我们来跟常见的机械手表、石英钟对比一下。当我们带着机械手表开着车,绕着北京四环跑1圈,大概1个小时吧,机械手表就偏差了1秒;对于石英钟来说,偏差1秒差不多需要270年,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带着一块石英钟回到清朝;在乾隆下江南偶遇夏雨荷时送给她,那么,到2022年的今天,这块表只偏差了1秒;原子钟偏差1秒需要多久呢,3000万年!假如我们送给地球上最后一只霸王龙一台原子钟,那么到今天,这台原子钟只偏差了2秒。

⑧放眼元素周期表上100多种元素,适合研制原子钟的只有10余种,而这些原子,又有着不同的脾气与秉性,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区别对待。因此,抓住原子之后呢,科学家还要保证它们不被外界磁场、电场、温度变化等打扰。一台原子钟的复杂程度也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能会用到数十颗螺丝钉,数百个电子元器件,经过上千次测试验证,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⑨浩瀚宇宙中藏着未知的秘密,我们渴望知道黑洞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渴望看到引力波的痕迹,我们也渴望与地球外的生物对话,这些对未知的向往,使人类从未停止对时间频率测量精度的追求,原子钟精度的纪录还在被不断刷新。一台台服务生活的原子钟,是航天事业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是航天精神的映照。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设计师 朱玺)

(1)、细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说明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而这些原子,又有着不同的脾气与秉性,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区别对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子钟计时十分准确,对研制的要求非常高,且能服务于日常生活。 B、第⑦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原子钟究竟有多准。 C、“适合研制原子钟的只有10余种”中“余”字不能删去,“10余种”说明比10种要多,若删去了“余”,原句的表意就成了10种,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原子钟的技术进步凝聚着航天工作者的心血,体现了他们不懈奋斗的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扬州玉器
        ①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
        ②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 , 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③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设有玉局,大量承制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
       ④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全国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阅读《绿色建筑》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②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③绿色建筑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首先,绿色建筑要节约资源。多使用太阳能,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力求水资源可再生利用。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必须要具备可持续性。因为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尤其集中在长达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其次,绿色建筑要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尽量采用天然材料,所采用的木材、竹材、石块、石灰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④目前对绿色建筑有两大错误认识。有人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高成本的。实际上,绿色建筑要求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价格要低,对房价影响不大。而一旦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投资成本的回报率是很高的。还有人认为绿化很好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其实并不是只要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绿化并不有助于节能减排,甚至大量耗费能源,并不能说这是绿色建筑。

      ⑤目前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先进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文根据网络资料编写)

阅读《凡尔赛宫》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市,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②凡尔赛官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756年竣工,至今已有222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③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④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举起。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的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要比大象大得多。

       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二三小时,就像打麻醉针似的。”

       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地方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壤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有害,但也有益。

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