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名师面对面】浙江新中考语文第二类小说阅读考点讲解考点四挖掘小说主题

(2023金华五校一模)安德烈本来想通过书店改变人们的思想,最终被改变的却是他自己。小说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⑦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⑧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⑨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⑩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①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②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③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④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⑤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⑥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⑦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⑧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阅读《手掌里的清凉》,完成小题。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①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走去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和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前程,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們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⑤每次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⑥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⑦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

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几乎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关爱目光。

⑩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⑪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有个周末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⑫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

⑬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⑭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⑮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⑯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慢慢告别

① “照看”这个词,并不是母亲第一次说起。就在几天前,父亲吃饭时忽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走后,你自家要保重……”母亲打断道:“庆儿我是一点儿都不需要担心,他照看自家照看得几好哩!”

②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

③趁着晚上跟母亲出去散步,我把事先去银行取出的一千块钱递过去,母亲连连推让,“不要不要!你过年给了三千,莫再给咯。”我硬塞到她手里,“都是小钱,你拿着就是了。”

④母亲这才接过来。我又拿出银行卡,“这里面有几千块。我父亲要是急用钱时,你去取出来。”母亲也默默接了。我继续说:“你们过年时一定要再来。”

⑤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⑥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⑦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⑧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父亲”“母亲”两个词,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父亲”“母亲”下面写了“孩子”一词。

⑨最后,我请父亲写下“慢慢告别”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⑩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⑪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常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我又说好。

⑫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⑬父亲说:“你买的这个裤子很暖和。”我回:“那就好啊。”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我说:“不是确定,是一定!”父亲笑笑:“听你的话,一定一定。”

⑭为了能方便地送父母亲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次上班的路线。

⑮父亲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⑯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群,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父亲说:“五六岁。”

⑰母亲“嗯”地一声,双手比划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⑱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

⑲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

⑳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等我再次返回苏州的家中,推开门,是触目惊心的空旷。

㉑母亲炒好的那一盘土豆炒肉片还在灶台上,父亲穿的布拖鞋靠在墙边,沙发上平日看电视时盖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㉒家里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痕迹,而我的心就像是怕痛的小动物一般,紧紧地缩成一团,每动一下都是戳心的难过。

㉓没什么好收拾的,地板上没有一点污渍,衣柜里衣服都一件件挂好,书架上纤尘不染……

㉔母亲给我留下了一个过分干净的空间,我待在里面,如同漂浮无根的粒子,不知在何处停留。我又一次一个人了,可跟他们到来前的一个人,心态绝然不同。

㉕天一点点暗下来,对面的楼群亮起了灯,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有人在他们自家的厨房做饭。

㉖我强迫自己起身去厨房,焖好了饭,土豆炒肉片也热好了,端到饭桌上,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筷子拿一下。”没有人回应。

㉗他们,真的不在这里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张文奎

①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详细过程。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烈士陈祥榕家乡在宁德屏南,18岁入伍时便写下值得我们此生铭记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②初春的屏南,草木复苏,但我们心情却无比地沉痛。这里是素有“红旗不倒县”之称的革命老区县,也是陈祥榕的家乡。

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尽管家境不好,在所有亲朋好友眼里,陈祥榕从小就是一位对家负责,乐观坚强孝顺的孩子。姐姐陈巧钗说:“陈祥榕从小因为有习惯性流鼻血的毛病,每次流血一摊一摊的,还安慰周边的人不要怕,只是习惯性流鼻血,非常勇敢。”

④陈祥榕13岁那年,爸爸不幸得了淋巴癌,妈妈在海南要打理芒果园补贴家用,姐姐上大学,陈祥榕留守照顾爸爸。“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的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男孩,要给奶奶、妈妈和姐姐担起责任。

⑤陈祥榕将对家人的爱,也带给了同学、朋友。有一年,他班上班长被无牌无证车辆撞伤,陈祥榕知道后,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还到广场上帮同学募捐。

⑥陈祥榕受堂姐的影响,打算去当兵。为了过体能测试,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靠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入伍。“弟弟那时候的眼里有光。”陈巧钗说。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9月,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

⑦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又不容辞!”他们赶到前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⑧“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他坚定地说。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⑨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⑩雪域高原捍疆土,红色热土育英才。2020年6月30日,陈祥榕烈士骨灰运回屏南家乡,在这片红土地上,“新四军三支六团”遗址依然矗立,北上抗日纪念碑熠熠生辉,中共闽东特委驻地历久弥坚,陈祥榕的英雄魂也将在此永垂不朽。

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的千古担忧,我们在新时代千千万万的陈祥榕身上找到放心的答案。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选自2021年2月20日《闽东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