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 , 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有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戚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

材料二: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节选自《商君书·错法》)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F故G教流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 B、文中“故有言曰”中的言和《氓》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言”意思相同。 C、荣,意为使……荣耀,“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意为使……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 B、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 C、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 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②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5)、关于明君治国,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有思理,百工克济。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名。遭父忧去职,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请立碑颂德。文宣嗣事,累迁散骑常侍。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江西租税,术率诸军度淮断之,烧其稻数百万石。还镇下邳,人随术北渡者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安州刺史、临清太守诸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赀财尽赐术。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僚列闻之,遗术书曰:“昔闻孔子忍渴于盗泉,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武定八年,侯景叛。及王僧辩破之,术招携安抚,城镇前后款附者二十余州。兖州刺史郭元建获传国玺,文宣欲以玺告于太庙,檄术以进焉,其见重若此。寻征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仍与朝贤议定律令。累迁吏部尚书,干食南兖州梁郡。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文宣令术选百员官。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术临军以威严,牧人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资物一毫无犯,但大收典籍,多是宋时佳本。及还朝,颇以馈遗权要,物议以此少之。十年卒,年六十。

(选自《北齐书·辛术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选文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利而离。秦、晋连兵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约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率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窒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