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记叙文阅读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

③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④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⑤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A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⑦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⑧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昵?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⑨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⑩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几根电线杆子在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⑪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B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⑫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⑬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⑭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⑮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⑯C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⑰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⑱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⑲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⑳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㉑现在的五年级学生是不会因家里买不起钢笔而哭闹了;现在的母亲们也不会再为给孩子买一支钢笔而去冒着大雨拉车了。我们发展着的生活,正在消除贫困。而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㉒母亲,我永远感激您当年为我买的那只老式的廉价的钢笔。

(1)、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关键情节,完成下表。

关键情节

“我”的心理

委屈赌气

离家出走在雨中游荡大半日后平静下来想起家里的境况

兴奋

要推车费时发现推车人是母亲

惊讶

得到梦寐以求的第一支钢笔

(2)、同学们在讨论最能体现母亲坚韧性格的时发生了分歧,请分析文中画线的ABC三处语句中哪一处能体现母亲的坚韧性格?

A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B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C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3)、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说“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你觉得“有益的东西”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
        ①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鞋子为了人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②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子的母亲。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告别虎头鞋时我上了小学,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鞋改成了尖口鞋。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直到我当兵之前……
        ③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我在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我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鞋我不带,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④“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母亲有几分生气。
        ⑤我赶紧说:“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⑥“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母亲的态度少有的坚决。
        ⑦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⑧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一做就做到天亮。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⑨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它鞋。每次上街,我都特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印。
        ⑩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母亲的用心我感动不已,在部队虽颇多曲折但我从不气馁,一直踏实做人。第八年的时候我提干了,发干部服的同时也发了一双军用皮鞋。在战士的行列中,我能够一步步走过来,并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我脚下时刻有母亲的牵挂,才没有走偏路,才没有半途而废,才能脚踏实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⑪我第一次穿着皮鞋探家是1985年,那年母亲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病,住进了医院。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我对母亲说:“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决不给您丢脸。”
        ⑫母亲把目光从我脸上移开,看了会儿天花板又说:“娘老了,眼也不济事了,以后可能做不成鞋了,会挣钱了就别太仔细,发的不够穿就买着穿,皮鞋磨脚,别穿着它走远路。
        ⑬“您说啥呢,娘,您还不到五十岁,哪就老了,我们战友都说您做的鞋好看呢。”
        ⑭母亲真的没再为我做过鞋子。因为从那次生病以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2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那年母亲才五十六岁。
        ⑮如今我已是戎马倥偬三十载的老兵了,各式各样的鞋也都穿过,但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鸟巢”是国家体育场的形象称呼,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它造型独特,简洁典雅,成为2008年奥运会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贴有一层半透明的膜,它不但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而且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滑动式的可开启屋顶如同一个容器的盖子,不管屋顶是闭合还是开启,它都是体育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

    许多看过“鸟巢”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可容10万人的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伦敦上空的“鸽子空气巡警”

    ①英国伦敦一直有着“雾都”的别称,被称为这个星球上最毒的城市。英国人为摘“雾都”的帽子,多少年来一直在矢志不渝地努力治理空气污染。

    ②世界各地的雾霾治理中,对空气质量的实时检测一直是相当重要的工作。有的城市募集志愿者,携带空气质量检测仪,在城市中行走来搜集空气的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城市开始用无人机来监控,可以得到比较详细的数据。不过,英国伦敦想出了新的更好的办法。

    ③2016年3月16日,眼尖的伦敦市民突然发现自己所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有十几只鸽子背着小背包忙碌着,你不要以为这是信鸽在送邮件。这些鸽子可不简单,它们正在执行一项颇有价值的公共服务。

    ④原来,伦敦环保局为了实时监测城市上空空气质量,一个叫皮埃尔的总工程师突发奇想,他想到了战争时期的信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鸽子都曾被用来传递信息、拯救生命。鸽子的飞行高度相对较低,大约在30到46米之间,时速高达129公里。于是,他想到让鸽子携带空气质量检测仪,对城市上空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进行实时检测,而且鸽子还不会受伦敦交通拥堵的影响。他还为自己的计划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鸽子空气巡警队”。

    ⑤很快,他们设计了给鸽子背的专用背包,背包里装载着轻量级污染监测传感器,重量仅为25克。参加计划的鸽子都是赛鸽,由英国著名的鸽子育种师布莱恩·伍德豪斯提供。这些受过训练的鸽子将会在当天带着搜集到的资料回巢。由鸽子搜集的数据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发布,伦敦市民只需要关注账号并发送他们的位置,鸽群中的一只就会立刻给予反馈,告诉他们所在区域的空气污染指数。

    ⑥如今,伦敦上空每日出现的“鸽子空气巡警队”,成为了这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快速有效地向伦敦人展现空气污染的影响,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要知道,每年在英国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高达___万人。

    ⑦谈到自己的这一成功计划,皮埃尔总结说:“任何人、任何东西都无法像鸽子那样在伦敦城内快速穿梭、监测空气质量,比如无人机无法穿越整座城市,特别是在上班高峰期,那时的空气污染是最致命的。一直以来,鸽子擅长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我正准备在世界其他城市开展鸽子巡警计划,让更多的鸽子同空气污染作战,为人类造福。”

    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城市的上空,何时能够见到鸽子这样一支特殊部队来为我们监测空气的品质,提供大气污染数据呢?

(选自2016年11月02日《木木文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读书日,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读书之道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等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并认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到爱读书、读好书、普读书?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读书之道。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

爱读书

一,领导干部不读书的后果

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难以做好领导工作,贻误党和人们的事业。

二,领导干部读书状况不容乐观

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    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

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读书抱有不正确的观念

◆有的认为现有知识足够,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

◆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

◆有的认为领导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关系,而不是知识。

四,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

◆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五,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

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之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有益的知识和文化,融汇在从政行为中;

◆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读好书

■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

善读书

■领导干部如何善读书

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

    ◆要带着问题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现实中的疑惑;

    ◆要在思考中发现新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

    ◆要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要坚持读书与应用相结合

    ◆要勇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运用理论和知识着力改造客观世界;

    ◆要运用理论和知识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利用好时间,养成习惯

    青年:记忆力好,接受力强,读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

    中年:精力旺盛,视野开阔,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

    老年:时间充裕,阅历丰富,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于忘忧。

小雨、小真、小智、小慧读完此文后提出了见解和困惑,请你和他们一起讨论。

现代文阅读

浓  烟

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哇草哇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

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熬着。

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

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二十多年里,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夹中救过野鸡、野兔、麂子。他还记得,给一只麂子包扎好放生时,麂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摔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溪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瘸了。

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瘸腿。

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

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惬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

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脸很快被灌木划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万又一次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

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话?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

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

“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

“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忸怩着说。

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

“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

(作者:徐全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