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思,在百草园

刘宗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我踏着绚烂的展光,走进了渴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范。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下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 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 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做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芭,不正是谱写春之歌 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 一眼古朴的石井,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机。看来,自 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 尽管我来得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呜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模样的短短的泥 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 了这个园吧,现在它们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 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 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 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 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 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 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 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 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 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 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站 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 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儿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 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

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 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写作者初春游览百草园,由园中景色写到了草并引发联想。 B、第②段写百草园刚刚经过肃杀的冰雪,点明气候的肃杀寒冷,渲染萧条悲凉的氛围,与下 文写老桑树枝干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相照应。 C、第④段开始描写百草园的草,先写它的形态,进而写它的精神和给人的鼓舞。它象征的 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D、文章赞颂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祖国振兴而产 生的自豪和向先辈学习的决心。
(2)、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百草园的景物,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描写重点也不 同。说说本文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这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例,       , 翻了一番还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顷。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 , 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甲]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乙]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丙]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纵横的荒山秃岭。[丁]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屋脊”多宝藏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上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借我一冬的温暖

    那张50元的纸币已经在掌心里捏出了汗,走过第一个摊位,第二个,第三个……他已经在这条小巷子里走了一个来回,嘴唇抿着又松开,松开又抿住。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10月末的夜晚,饥饿让他觉得倍加寒冷。寒风中,他把身上并不太厚的衣服裹了裹,在那个玻璃窗外停下了脚步。

    他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妈妈正在利落地擀着面,旁边的锅里热腾腾的蒸汽蔓延开,迅速潮湿了他的目光。

    老妈妈转身热情地招呼他,小伙子,吃面吧。嗯,要一碗面。他说,又小声重复。一大碗。然后他找了灯光微微暗淡的角落坐下。

    面很快端了上来,满满的一大碗,老妈妈又送上来一盘拌好的油辣子,他拿了小勺添辣子,手却莫名地抖了一下。面很筋、细,不粘连,很像出自母亲的手。他大口地吞咽着,来不及细细品尝,只想快点吃完离开。

    吃完后,他把裤兜里已经揉成团的50块钱拿出来看也不看地递过去。

    老妈妈把钱接过来,展开,并没有怀疑什么,依旧微笑着,只是嘴唇微微动了下。然后转身去给他找钱了。他的目光飞快地跟着扫过去,忽然瞥见桌上的一台验钞机,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他感觉到时间仿佛凝固了。终于,老妈妈拿着一把零钱朝他走过来,他几乎是一把把钱抓过来转身,泪流满面,然后,冲出了老妈妈的小面馆。

    他继续朝前走去,走了几步却又停下了,说不出为什么,他想再回去看看刚才吃饭的那家店。

    很快他又到了那个橱窗口,站在对面的暗影里,他看到身形微胖的老妈妈依旧在忙碌着,他仰起头,看到小面馆黑色招牌的烫金字:“张妈妈手擀面”。怔了一小会儿,他的眼泪又直直地落了下来。他的母亲也姓张,在村里,也有人称呼她张妈妈。母亲也擀得一手好面,也是这般年纪,头发花白……

    再一次,他转身奔跑着离开。

    三个月后,他又来到“张妈妈手擀面”的门前,面馆的外面和里面都很安静。他走进去,有个女孩从里间走出来,看着他说,对不起,现在还没有面呢。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是来找,找那个大妈的。

    女孩疑感地看着他说,我妈跟我爸回乡下享福去了。他定定神,说:我曾经,曾经借过您母亲50块钱,大概3个月前,真是非常抱歉。

    女孩忽然地,眼神里就露出了一丝惊喜,欢快地说:我知道你,我妈说过,你一定会回来,我妈说她相信你是遇到了难处才那样做的…

    忽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女孩连忙住口,招呼他坐。他礼貌地拒绝了,然后借口忙,放下礼物和钱便离开了。

    腊月了,天着实冷得很,天空却湛蓝。深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的心在这一刻彻底释然。因为他做到了,他没有辜负她的信任,没有辜负一个母亲的希望。而因为她的“借”, 他的“还”,在他们心里,这必定是个温暖的冬天。

(略有删改)

雪夜读书是一种很美妙的事情,请你陪着申功晶一起夜读吧,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雪夜读书滋味长

申功晶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的雪夜,没有书岂非落了俗套,更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⑵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我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消遣时光的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的欢呼雀跃声搅得我意马心猿,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去读。阁楼虽小,但旧式的雕花木窗漏风,我把家里所有藏书取出来,堆砌成一道道“书墙”,严严实实地堵满角角落落。阁楼里闲置着一张小木板床,母亲铺上一条厚厚的棉毯,这样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着看、躺着念、坐着读。夜幕降临,拉上窗帘,一盏豆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有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祥和。

⑶三国时期,有人向学者董遇求教没时间读书怎么办?董遇提出了著名的“三余”勤读论:“冬天是一年剩下的时间,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间,雨雪天是农事劳作剩下的时间。”综上所述,雪夜方是读书的最好时间,因为大雪封门的深夜,既不能骑驴踏雪探蜡梅,独坐围炉煮酒又略嫌清冷,那么,何不索性关起门窗,生个火炉,烹壶热茶,等待夜色吞噬了一切,冰雪凝固了整个世界,大地上的生灵都进入了梦乡,万籁俱寂。

⑷有些书,只有在这应景的雪夜读,方能品出个中滋味。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此刻屋外西北风凄厉呼啸而过,伴着窗外鹅毛大雪簌簌而落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雪的烘托下,纸上的文字越发富有灵性。

记不清多少个雪夜,我和一盏豆灯、一壶热茶、一卷好书窝在阁楼内,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无端发笑、无故切齿、无声落泪……通过字里行间,与上古先贤会晤,书中的人儿跳出来,与我握手言欢。那一个个象形灵动的铅字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纸上跃然而出,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或横刀跃马血战沙场,或缠绵悱恻儿女情长,渐渐不分彼此,与之同忧、共乐、同悲、共喜。读得乏了,听着外面“簌簌”的落雪声和着屋内“沙沙”的翻书声,形成了一首曼妙悠远的协奏曲,回荡在天地间。

⑹我拉开窗帘,白皑皑、亮晃晃的屋顶刺得双眼生疼,才发现天已大亮,屋檐上积了约莫一寸来厚的雪。我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不觉精神倍增,昨夜通宵达旦苦读的那点倦意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⑺都说瑞雪兆丰年,那一个个秉烛潜读的雪夜滋养着我的头脑,让我这个徜徉于文学殿堂门口的小草根登堂入室,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近年来,我写的文字比读的文字多,很少再静下心来读读长篇巨作,文友笑我:“忙着码字赚钱,浮躁了。”今年,家乡迎来了第一场雪,夜间,我拉上窗帘,断开网络,关闭手机,在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掸去扉页上的灰尘,天地间又恢复到了万籁俱寂,唯有“哗啦啦”的翻书声响点缀着雪夜的静谧。

⑻窗外,雪正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