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至三部文学 名著,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是坪山区某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课外 阅读情况的调查。
【材料二】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 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 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 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 性策略”。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 文本内容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 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 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
研究证明,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能够让阅读更为高效。文章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筛选信息,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认知框架。我国学者王蓉的团 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 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 中、高中、大学) ,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高的记忆水平。更 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 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 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
(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1,04B)
【材料三】
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义地忽 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例如,孙悟空三调 芭蕉扇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就很值得精读。精读就要细读情节、 精思原因、鉴赏人物。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 一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书中一些渲染夸张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与情节“游离”,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 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材料四】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 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 一百页了,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 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 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 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 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单方,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朱光潜《谈读书》)
章回 | 名称 | 章回 | 名称 |
第一回 |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六回 |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
第二回 |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 第七回 |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三回 |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 第八回 |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
第四回 |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 第九回 |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
第五回 |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 第十回 |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共六个节气,请看下列表格:
季节名称 | 节气 |
春季 |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季 |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季 | 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冬季 |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的称之为四始四中,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它的节气呢?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两个字便可以知道这是天气晴朗温暖阳光明媚的季节。从“谷雨”两个字也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处”含有隐退的意思,这是暑热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来显示当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