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意趣,情趣) 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客:客人) C、杂然而前者(陈:陈列,摆开) D、湖中焉得有此人(更:还)
(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各项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的。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表现在喝酒上。

(4)、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做铺垫。其文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借舟子说的话,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B、【乙】文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其选文的开头部分介绍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时,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的。 C、【乙】文中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其选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作者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乙】文作者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凡公(欧阳修)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甚心洒然面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③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②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③曾:指曾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