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六校联考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回答问题。

科幻小说,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

刘慈欣

      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排列出来,让读者欣赏,让我们做各种可能的精神准备,但具体到哪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不是科幻小说能够指明的。准确地预测未来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未来并没有被准确地预测过,不论是科幻小说还是未来学家都没有准确地预测过今天的样子,未来也同样是神秘莫测的。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小说有着文学的共性,所以无疑应该具有文学的诗意。文学的诗意主要来自对人的描写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时代的关系构成了文学的主体,而现代文学更多地专注于个体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成了文学的诗意。

       科幻的诗意则主要来自科幻小说中对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的描写。科幻小说是在基于科学的想象中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设定:用想象力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在主流文学中产生文学诗意的主体:人物的文学形象,在科幻小说中相当一部分被世界设定所取代,环境和种族可以在科幻小说中作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存在,在塑造这种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意是科幻诗意的重要来源。科幻小说就是把现实的人放入超现实的世界设定中展开故事,人性在科幻世界中的表现也是科幻诗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科幻诗意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与文学诗意相比,科幻诗意与科技和大自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自然规律的坚硬和不可逾越在科幻诗意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同时,在主流文学中很少出现的科学美学,如逻辑的自洽与和谐,对称、简洁、新奇等,也构成了科幻诗意的重要部分。

      科幻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主要寻找的东西。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

       所以,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见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1)、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2)、根据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呈现文章的论述过程。
(3)、如图是网友对《流浪地球Ⅱ》的评论。

选文中刘慈欣的说法对网友欣赏电影的“科幻之美”将有怎样的帮助?参考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阐述。

【链接材料】

 2044年至2058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数百年内将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联合政府成立,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但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大大小小各种战争频发,伴随着重工业的无序扩张,世界一片荒芜,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并举全球之力提出了数百个自救计划。为确保更多人存活下来,最终选定“移山计划”。该计划将建造万台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同时建造三台卫星发动机,放逐月球,保障地球摆脱月球引力,顺利启程。然而随着“移山计划”的开展,实施难度和高昂的成本,对全球各方利益影响加剧,危机四伏。此后,在一系列攻击下,处在9万公里高度的方舟空间站因爆炸坠落地球,并引起连锁爆炸反应导致整个太空电梯基地被摧毁。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流浪地球Ⅱ》剧情简介)

(4)、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哪部作品具有科幻之美?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海底两万里》

B.《基地》

C.《寂静的春天》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择善而读

王树华

①古今中外,人们的思想、文化、历史通过书籍代代传承,形成的书籍浩如烟海,这其中有很多是开卷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有副作用。读得越多受害越深。因此,我们读书时,要择善而读。

②要多读经典。所谓经典,那是经过许多人验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精华的著作,其智慧光芒穿越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读经典,可以大大节省甄别时间,方便快捷地登堂入室,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对经典,我们可以静心拜读,日积月累,打开多彩人生的一扇扇窗户。

③要多读业务书籍,也就是干什么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选择工作需要的书籍。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事业上。为此,阅读的价值取向,也需要服务、服从于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比如说,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读书的重点也就是围绕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来展开。你是一个工人,你的工作就是做好你所经手的每一个产品,时间最短、用料最少、质量最好,你的重点就应该着眼于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你是一个农民,你的工作是种好你的“一亩三分地”,合理施肥、科学用药、促进增产、提高品质,你学习的重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技能……总之,我们应该利用好时间,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④要结合志趣来选择书籍。这不仅可以远离喧嚣,提高修养,让生活丰富多彩,同样也是事业和工作的有益补充。在工作之余,选几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或历史,或文学……一杯清茶,一把椅子,徜徉在书海中,既增长知识,又愉悦身心,岂不“乐”哉?选一本好书,其实也是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当今已是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载体和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日趋多元和多样,这的确给大众带来了快捷方便,但伴随而生的是,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被无孔不入、五花八门的信息弄得眼花缭乱。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出版了一些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书,我们如果也去阅读,实在是浪费时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时代的垃圾信息和泡沫书籍偏偏很盛行,导致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快餐文化和浅阅读,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人们精神的成长。宋朝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深阅读。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训练人们分析、概括、判断和联想的能力,使人的各种素养在阅读中得到全面提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1月20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情怀

蒋津

    ①如果你在一些著名的博物馆见识了那儿精致的瓷器和华丽的丝绸,你一定会被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和出神入化的做工折服。

    ②瓷碗的功能本来是盛饭盛菜,其实用陶钵、竹筒都可以盛饭,古人为什么还要制作精美的瓷碗呢?原因就是,人们制作一个物件或者完成一项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还有它的美观,具有观赏价值,他们在自觉而为的过程中乐此不疲。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器物精神。我们热爱一份工作,在其中注入了情操和人生态度,就会倾尽心思将它做好,做得完美。

    ③生活为什么需要器物精神?试想,假如我们只将工作看作一份普通的工作,完全为了糊口而去做它,那么在完成工作后,除了获得报酬,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呢?然而如果我们愿意在其中投入我们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得到的除了物质的满足,还有               。这样,平凡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义。

    ④杭州有一家叫奎元馆的饭馆生意火爆。这家饭馆主打美食叫片儿川。相传,片儿川是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中得到的启示。煮面时,笋片、肉片与雪里蕻菜均要用沸水汆煮,再加面条烧制。奎元馆的老板不仅做菜做得拿手,在打理这家饭馆上还很有态度。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饭馆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一干二净,就连厨房的吊扇也擦拭得一尘不染。如此一来,客人在饭馆就餐时,既品尝到了美味,又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氛围。

    ⑤从这家饭馆的经营之道看,______一个平凡的职业,________应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你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艺术来做,享受做这份工作的乐趣,而不是为工作所累。同时,你又因为热爱这份工作,舍得在其中投入很多精力,从而使一份平凡的工作显出不平凡。

    ⑥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之所以会感到无聊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将工作当成一种赚钱的方式,而没有将其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状态满格地投入其中,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只有保持巨大的热情,充满兴趣地工作,工作才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无穷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收获

    ⑦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情操和热爱,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和完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每个平凡人要想活得出彩,就必须爱生活,懂生活,赋予生活无限的乐趣。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

知耻心可贵

    ①前些时日看央视节目《开讲啦》,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讲的一段话令我深思。他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话剧《九一三事件》中饰演林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时,都曾有为饰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个月之内突击减肥20多斤的经历,靠执著追求和艰辛努力赢得了观众认可与称赞。可在自己成名后饰演电影《横空出世》中冯石一角时,就没有下决心再去减肥,尽管这部电影也在本世纪初获得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但现在每每想起来,特别是看到银幕上自己略微发胖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耻辱感”,认为是从艺生涯中的羞耻,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经有过的“浮躁”。讲起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艺术家满脸愧疚,令人为之动容。我在想,李雪健之所以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与他因敬业而知耻的职业精神不无关系。

    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思是说,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的观念。A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时刻有羞耻心,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中的失范之处。B这或许就是清代学者王豫在《蕉窗日记》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的真意。

    ④高尚者富有知耻之心。C许多功勋卓著的老一辈共产党员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原则,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经百战的彭老总看到群众自发地举着他的画像游行,当场让工作人员撕下来毁掉。

    ⑤自尊者方能知耻。近日,“八一”厂老艺术家田华在畅谈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不做商业性广告,是因为演了一辈子“正面人物”,如果为了几个钱去到处做广告,就玷污了“党的女儿”的形象与名声。刚刚辞世的著名歌唱家王昆,也坚持义务为声乐界培养人才,从不收取什么“拜师费”。这些老艺术家身上体现出的“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高尚品德,既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格人品的尊重。因此,她们也永葆了艺术青春,在舞台上留下了纯正照人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拥戴。

    ⑥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政界还是艺术界,都有一些缺乏知耻之心的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就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法规纪律等统统抛诸脑后,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狂妄自大,大搞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那一套,滥用职权,疯狂敛财,胡作非为,不仅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也丧失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良知。有的所谓“名人”“大腕”,沾染了市侩作风,满身铜臭气,张口就谈钱,登台就要价,“台上亮闪闪,台下乱糟糟”,完全忘记了艺术家前边的“人民”二字,使演戏与做人成为完全割裂开来的“两张皮”,既暴露出知耻之心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艺术在传播正能量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如今将这些腐败、丑恶现象清除掉,净化政治生态和艺术生态,不仅是各界向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回归,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回归。

    ⑦知耻之心尤可贵。君不见,有人到身陷囹圄时,才“找回”知耻之心,着实晚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班级开展思辨性阅读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A]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B]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入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