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上有鸟,黑如鸲鹆 , 赤冠长喙,俯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 , 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而惊,不知身在何境也。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 , 声切切不。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动而不得。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沮洳(rù):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低湿的地方。②鸲(qú)鹆(yù):鸟名,即八哥。③磔(zhé)然:吱吱地叫。④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⑤篁筱:竹子。⑥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⑦缭绕:迂回,回环。⑧摩戛(jiá):摩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新城之北三十里    去:

二三子相而惊    顾:

暮,皆宿          且:

声切切不已        已: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有鸟    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B、啄    水落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C、如四五里,闻鸡声    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因追忆之    孔子云: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3)、下面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初入山中的见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三句点明题目,突出了此山幽深的特色。 B、作者在文中多用声音来烘托北山的清幽和寂静,如“锵然而鸣”“乃闻鸡声”“堂殿铃铎皆鸣”等。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描绘自己想象的情境,比如“如蜗鼠缭绕”“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物。 D、本文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是总体描写,星斗光大、竹竿相鸣、梅棕森然是对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②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5)、作者最后说“后不复到”却“往往想见其事”,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其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三)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 , 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陆元方卖宅》
【注】①直:同“值”,价值。②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 , 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 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夕岚:傍晚的山光。②勒:抑制。③④⑤石篑、傅金吾、张功甫:均为人名。⑥夕舂:夕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