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高州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如大禹时仪狄酿酒、夏朝时杜康酿酒等。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酿酒历史起码超过了4000年: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利用活性微生物的酿酒法,汉代发明了制曲技术,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用蒸馏法酿制烧酒,明清时期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

②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仪就很重要。酒礼是酒行为中体现贵贱、尊卑、长幼及不同场合特点的礼仪规范。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洒酒于地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客人之间也可互敬;敬酒以三杯为度,还要说敬酒辞,敬者和被敬者都要“避席”起立。

③中华古国是酒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酒是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借酒劝世、消愁、韬晦、傲世放浪、表现名士风流成为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都要献酒诵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为“鹿鸣宴”);《诗经》中有40多篇诗与酒相关,陶渊明的诗有一半谈到酒,杜甫诗中说到饮酒的有300多首;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广为传诵;白居易在微醉中写成名作《琵琶行》,苏轼中秋节大醉后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宁做烂泥塘里自由摆尾的乌龟,不做受人束缚的千里马。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忘却名利和荣辱,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

【材料三】

酒文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酒在发挥其强大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酒后滋事、酒后驾车造成的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以及酒依赖、酒精肝、胎儿酒精综合症等医学问题。当前中国酒文化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片面追求历史悠久。酿酒历史被推上神坛,似乎无古不香。有的企业借助名人效应,有的依托出土文物,有的寻找古籍记载,有的甚至杜撰神话故事。时代在进步,酿酒工艺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古人酿的酒其实未必比今天更香。

二是一醉方休的饮酒方式。“不醉不归”成为了当今民间酒席上的主流思想,致使过量饮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伤害了饮酒者的身体,也滋生了醉酒闹事的现象。

【材料四】

注:上述数据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6日—2月1日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巨量算数)

(1)、对以上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酿酒历史虽久,但在商代之前是不可能出现酒的。 B、诗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证明中国酒文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C、“不醉不归”的饮酒方式违背中国传统酒礼和“精神自由”的酒文化精髓。 D、百度、抖音、头条三大指数榜单中没有具体数据,但都以数据统计为基础。
(2)、请依据【材料四】中的图片信息,从整体和广东两个角度各写一条结论。
(3)、综合以上几则材料,请概括出四条中国酒文化的基本特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 琐嘹” 、“ 苏尔奈” ,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 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 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 或“ 南嗳” ;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 或“ 吹鞭” ,较大的一种则称“ 大 笼” 或“ 大海笛” ;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 苏尔奈” ;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 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 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 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 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青山唢呐艺术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 周边邻近地区,该地区在民间办理婚丧喜庆、玩龙耍狮及佛道教仪和巫傩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形成一种器 乐演奏的音乐形态,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 没有被外来音乐所影响或同化。艺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的经验积累,根据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观念, 以湘中典型的音调特征加以创造,逐渐产生出众多曲牌,独具地方风格,这些曲 牌根据其表现功能、曲牌结构、应用场合等分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

(摘自微信公众号“ 文旅湖南”)

【材料三】

出生于唢呐世家的莫柏槐,真正与唢呐结缘,其实源于一次偶然。八九岁时,他拿着父亲当作宝贝的 唢呐吹了一曲,竟像模像样。之后,父亲见他有天赋,决心教他。勤奋的莫柏槐连夜背下记载青山唢呐的 工尺谱,次日便拜父为师。后来,他被县文工团招为唢呐演员,多次赴省级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获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等。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现代文化冲击,如今的青山唢呐也面临着传承断层。过去,青山唢呐以工尺谱 记载,它与简谱、五线谱相比,认识的难度较大,加上以前采取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没有留下文字 依据, 以致一大批老艺人去世后,一些独特的演奏技法没能传承下来,一些曲牌也已丢失。现在很多孩子 倾向于学习钢琴、古筝等相对“ 高雅” 的乐器,一些人的思想甚至还停留在“ 唢呐是白喜事才用得着的乐器” 等刻板印象中,学习的人相对较少。

莫柏槐与当地中小学校一道,积极推动青山唢呐进校园、进课堂。在他精心培养下,弟子刘玺获全省 “三湘蒲公英” 大赛金奖,莫惠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左天路精通各种唢呐演奏手法和曲牌,20 多名优秀青少年唢呐演奏员正茁壮成长 … …

现在,即将对外开放的湘潭县非遗中心,非遗项目展陈馆、唢呐传习室等一应俱全。 中心 负责人介 绍,作为非遗文化大县,湘潭县正积极创建省、市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搜集挖掘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 艺,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摘自《湖南日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莫柏槐与青山唢呐的故事” ,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人在制作食物过程中选择和创造了不同的器物。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器具中,发展出繁多的烹饪技艺,烹调着美味。器,让食物有了更好的味道。除了烹饪美食____的器具,中国饮食的多彩,还有许多来自于民间实践中的智慧,这些____丰富了我们的食物,实现了对食物味道完整彻底的____,成为中国饮食器具中最令人____的创造。 (摘编自《舌尖上的中国3》解说词)

【材料二】: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餐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材料三】:

            

(于昌伟漫画《背背而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24 年,文旅行业成为了热点话题,小元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一些资料。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暑期(7~8 月),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多个出游平台 发布的数据显示:暑期各地多措并举增加优质供给,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 断增多,满足了游客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在带动市场热度持续 攀升的同时,催生出更多增长新亮点。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相关设施完善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选择 “China Travel ”(中国游)。携程数据显示,暑期来华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约 七成,新的热门入境城市重庆、张家界、丽江等入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超 30 倍;县域市场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102%。

县域旅游成为暑期出游的一大亮点。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7~8 月,四、 五线城市及下辖县酒店预订量较暑期前环比增长 113%,同比增长 24%。

(整理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紧随“尔滨”出圈,各地文旅系统你争我抢,承包了 2024 年的新一波“热 搜”:多地文旅局长带队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河南、 河北文旅账号频繁发布宣传视频,被网友调侃为“题海战术”;湖北文旅在线“摇 人”,请明星为家乡文旅扛大旗……各地文旅宣介百花齐放,逐步成为一场罕见 的“全民总动员”。

赶时代潮流、应群众所需,“花式破圈”的文旅工作者们,正搭上新时代互 联网“快车道”,争相把互联网流量转化为地方发展红利,助力当地文旅市场热 起来、火起来、旺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文旅宣介的新气象,不仅打开了各地 文旅同台比拼、良性竞争的新格局,更打响了 2024 年中国经济的“当头炮”,展现出别样的脉动与活力。

(整理自“半月谈网”)

材料三:

“新中式”一词延伸到旅游领域,以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参与传 统文化活动、观赏非遗技艺、体验汉服妆造、购买国潮文创等为主要玩法。“新 中式”旅游火起来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

从“博物馆里过节”,到“必须要去古城古镇打个卡”,再到“穿着汉服去 簪花”……如今,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活泼时尚的方式被激活。在目的地游中,“新 中式”旅游,成了被很多游客挂在嘴上的热词。

文旅市场掀起的这股“新中式”热潮,体现了旅游消费者从欣赏者、观光者 向体验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 入大众生活。这种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行方式成了新的旅游形态和消费需 求,也为文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新中式”热潮也体现了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钟爱和自信。 “Z 世代”(指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 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作为 潮流与时尚的代言人,一向以新奇、小众、兴趣社交为常见需求,他们更加愿意 为了“喜欢”而买单。“新中式”旅游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旅游消费的重新 定义——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购,也不是概念化的“诗和远方”,而是在游历中 去寻找、捕捉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新中式”旅游若想保持热度不减甚至持续升温,就需要寻求续航能力持久 的“助力器”,比如科技的力量。放眼望去,吸引力爆棚的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及现代科技的能量注入。数字化、多媒体等新技 术、新手段,将文化底蕴与历史文物有机融合起来,很多博物馆都采用了虚拟场 景、裸眼 3D、触摸屏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互动体验、 游戏等形式,让参观者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范儿的完美结合。

“新中式”热潮的“热”,还往往因为其美妙的体验感和深入的参与度,这 就需要传统文化在大众化的推广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和改良。比如严格意义 上来说,眼下走红的古风漆扇制作,大多是基于非遗大漆工艺开发的一种现代创 新工艺。由于大漆工艺难度大,使得这一行当非常小众,而如今改良过的漆扇制 作则非常简单易行,成为年轻人的“网红”玩法。

(整理自《河北日报》)

材料四:

在数字化浪潮下,虚拟现实(VR)技术正与传统文旅产业深度结合并加速应 用,丰富了游客体验。沉浸式体感仿真技术搭配可穿戴设备,可以使人在虚拟场 景中与人或物互动,让游客“身临其境”。

除了 VR 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也离不开 8K 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助力。利用这 种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中的画面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比如,“深空未来”沉浸式项目将超大屏 8K 投影应用于三维立体空间,可 以精准呈现名画《最后的晚餐》每平方毫米的微小细节,让游客仿佛来到 15 世 纪末期意大利米兰的圣玛丽亚修道院,从画作的“旁观者”变为“画中人”。

“数字赋能增加了文旅服务的智能化、趣味性和互动性。”上海交通大学中 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熊竞说。

融合数字技术的文旅项目可以让游客脱离被动接受的讲解、走马观花式的打 卡,转为主动探索、沉浸体验,从而开启一场前所未有、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旅。

(整理自《科技日报》,有修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为了提高沟通效率,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网民在电脑键盘上“敲”字时,能简则简,能省则省,有新鲜感、幽默感,让网络表达“有趣起来”,从而形成网络语言。

②互联网环境的包容性与简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交际的快捷与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当我们频繁使用网络语言文字代替生活中的词汇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导致我们不会正常地表达,出现词汇贫乏、错用和失范现象,也就是“网络失语症”。长期使用网络流行语,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语言“惰性”发挥到了极致,仅用谐音字、拼音或者是词语缩写来进行表达,在这样的语言使用中,网络流行语无形地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导致使用者语言表达匮乏,语言组织能力退化。

(选自《汉字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

①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个人的修养离不开语言的文明,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朗也离不开网络语言的规范。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文明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应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条底线。

②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让规范使用语言和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法可依。承担大众传播任务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应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阻挡低俗网络语言的“防火墙”。

(选自《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