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

①前几日,乘地铁去上班,正值早高峰,有很多人排队候车。地铁到站,车门刚刚打开,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等车内的人先下,然后再上车。可是,正当一位大爷准备下车时,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士着急忙慌地突然冲进车厢,差点把老人撞倒。她没有表示任何歉意,便赶紧找了一个空位心安理得地坐下了。

②乘坐公共交通,先下后上是基本常识。可是这位女士只顾自己,不顾周围人的感受,既让自己出了丑,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样“不拘小节”的人不在少数,像本期读者来信中列举的种种行为也是如此:有顾客吃自助餐大量浪费却不听劝告,在公共场所衣着暴露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儿,却能反映个人教养和国民素质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养往往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丢分的。

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有失教养的行为为何还是屡屡发生?我们应该反躬自省。

④从缺乏教养的诸多表现来看,基本上都是不重视细节问题,总认为无伤大雅、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这是“标新立异”,是“坚持自我”。当然,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的权利,但应该以不破坏最起码的公共礼仪规范为前提,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要体现个人的风度品位、修养情操。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穿衣整洁得体,凡此种种,虽是小事,但都是个人教养的最好展现。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转化为一点一滴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诚于中者形于外”便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重礼仪讲文明的习惯养成,只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行动自觉是不够的,还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最基础的行为准则和公共规范。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草坪上“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的标志牌,虽然还有极少数人为了图方便,视而不见地践踏,但大多数人都能以此为戒,自觉遵守。行人留下的脚印少了,得益于这种善意的引导提醒,而且越来越多的草坪上已经无需立牌,人们也会主动绕行。近年来,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抽烟、酒驾等现象,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有明显好转。

⑥可见,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教养培育和庄稼灌溉的道理一样,大水漫灌虽能疏解一时之旱,但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滴灌”可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修正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耐心细致地“滴灌”,久久为功,方能浸润社会肌理,教化世道人心。

⑦《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养如何培育?餐桌上的一碗一筷,谈笑间的一言一行,细节处的每一次改观,都是塑造有教养的现代公民的必修课。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章并联系实际,说说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教养。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作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作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莫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高温与低温

黄永武

    ①有一年中央副刊的作家们,前往梨山农场访问,宋场长为我们介绍台湾种植苹果成功的故事说:“台湾各地的高温都够了,但是低温却不够,必须到这高山上,低温够才结苹果……”他又讲到泰国去传授种苹果水梨的经验,并重复地说:“泰国的高温都够,必须寻觅到低温也够的高山上……”果然,梨山上发财的农林经验,使千千万万泰国农民都受益了。

    ②这“高温”与“低温”兼备的说法是科学,回想农民老古话的谚语里,亦已有相同的经验,譬如俗语道:“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夹被,田里不生米”,都是说一年的高温不足,稻就不能收获;又如俗话把“腊雪赶春头”叫做“瑞雪”,乃是“雪兆丰年”,又说“三九无雪休种麦”,都是说一年的低温够了,才是丰年的征兆,不然麦子就不能丰收。

    ③ 但这“高温”“低温”的说法,引起我很大的震撼,我发现不但水果稻麦需要它,其实人生的历练,又何尝不需要高温低温的一苦一乐相参勘呢?

    ④我想起李白与杜甫,伟大的诗人大抵均以人生的大乐与大悲为真诗的源头,而他俩都躬逢开元天宝盛世的“高温”,也都躬逢安史之乱的“低温”,尽管李白以修道成仙为大乐,杜甫以尧舜大治为大乐,但他俩在被高温低温的薫蒸激荡后,备尝贬谪流离的滋味,并亲见兵火饥馑的大悲,正是这种悲天悯人、拯救苦厄的心意,发为呻吟,造就了他俩诗仙诗圣的巅峰境界。

    ⑤这就像北国冰天雪地里的乔木,反而长得特别青翠挺拔,高耸入云,因为它除了有花落叶坠的小悲外,更有霜雪巨风剥伤剪击的大悲,在低温的劲烈侵刻中,耐心度过“反膏收液、郁积磅礴”的潜伏期,直待春夏日暖的高温到来,大展繁荣怒发的美姿,古人说:“必有大凋落而后有大发生,必有大摧折而后有大成就”,造化之理,在草木是如此,在人生更是如此。

    ⑥所以人的一生,不能只过“温室花朵”的高温生活,有时候也要经过大折损、大患难、大屈辱的低温生活,才会步入大伸展大福气的境地。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无言之美

张楱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 , 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选自《感动人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王葵

①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问题”取向的研究偏好。以焦虑抑郁、恐惧为主题的研究,要远远多于以希望、信心、爱为主题的研究,因为科学探索总是以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

②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问题还没有解决,谈希望太奢侈。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

③希望并不仅仅属于那些看起来“很有希望”或者应该“很有希望”的人,它可以属于任何人。甚至可以出现在处于任何境遇的人身上。即便是临终之人,虽然从医学的角度看已经“没有希望”,但希望对他们却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这些即将离去的人都有这么多希望,向死而生,那么无论什么境遇中,我们都可能有希望之光照亮。

④因为,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可以自助,可以渡人。雨果说:“只有信仰才让思想发出火花,只有希望才让未来发出光芒。”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逆境时,主观上的压力程度往往是不同的。能够生出希望的人,在挫折事件中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更低,在困境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能够生出希望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他们更愿意直面问题,其典型思考方式是“我能够做点什么,来使得情况变得好一些"。因为总是在积极应对,所以不那么容易过度焦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能够生出希望感的人,往往也会恢复得更快。

⑤回到这次新冠疫情,许多人看到疫情的消息,有时会非常难过,会暗暗期待“拐点”的早日到来。这是一种问题取向,想着的是问题和答案。尽管问题和答案真的很重要,它与一个个生命、与千万个家庭紧密相关,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方能远离徘徊和悲观。

⑥希望本身还能点燃更多的希望。很多人因疫情而感到忧虑,有时未必只是出于自己患病而担忧,而是为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有亲朋好友尚在治疗中的人,担忧会更多一些。但当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跳起来的时候,那些为武汉高高悬起的心,也可以稍微放下来。和口头语言比起来,肢体语言不需要翻译,谁都懂。这些认真沉醉的舞者,直接向舱外明白地透露着这么一个消息:我在这里,不仅没有被问题难倒,还能看到希望,还在乐观认真地生活中。

⑦这种乐观的情绪,对缓解其他患者、一线医护人员以及所有人的焦虑很重要。无论舱内还是舱外,无论武汉、湖北还是其他地方。这大概是承担着封城重压的武汉人民、送给所有人的一个大礼。

⑧人就是这么奇妙的生物,悲沉和重压下,也完全可以滋长出积极的东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近的调查显示,疫情下有很多人经历了积极的应变过程:在接受调查中,74%的人更加注意锻炼身体;65.6%的人表示自己比以前更加注意个人卫生;57.7%的人从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中体会到世界上充满真爱;还有53.8%的人意识到世事无常,决定以后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⑨这些,永远都在,也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希望。

(选自《文汇报》2020年03月15日06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