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

初夏的白

许冬林

①一入夏, 许多艳色的花儿都暂时歇了场, 傲然坐在枝头的, 是小小的白花儿。 ②白花不招摇。 夏是低调的。

③初夏有茉莉, 开着白花的茉莉。

④梅雨季将至未至, 空气先已起了湿意。 爬满青苔的老宅前, 青砖灰瓦的廊檐下, 茉莉不大 的卵形叶子缀满极细的枝干, 它们啜饮着南方的露水, 然后吐出纽扣大小的花蕾儿。 白色的 花蕾三五颗,    聚在枝尖上,    像几粒豆子,    微微染着一点豆青色。    

⑤茉莉最像少女, 那些白色的花儿盛开时, 悠悠散着淡雅的香味儿, 一种我且盛开但不惊扰 叶子的意思。 绿才是夏天的主题。 茉莉花瓣单薄, 若是放在杯子里, 没个三五朵, 是铺不满 杯口的。 茉莉花期也短, 一朵花再美, 也只开一天。

⑥少女时候, 我买香水, 最爱茉莉香味。 后来喝茶, 我也爱茉莉茶。 及至成年, 我也只想低 眉做一个像小白花一样的女子, 不追求浓烈, 干净就好, 淡然就好。

⑦初夏有金银花, 初开白色, 后渐渐变成金黄色。 盛开时, 寸把长的细细花蕾裂开, 香气乍  泄, 仿佛无数小蜻蜓停栖在悠长悠长的藤蔓上, 呼唤雨季到来。 记忆里, 老家的土篱笆墙上, 睡着一堆厚厚的金银花藤, 篱笆墙下丛生野蔷薇。 花开时节, 金银花和野蔷薇相望相迎, 乡  人荷锄下地, 路过也不采。 只有野蜂子在那里嗡嗡地扑扇小翅膀, 也像荷锄奔忙的农人。

⑧金银花开过, 便是栀子花开。 栀子也是开白花的, 但栀子花比茉莉花开得要胆大些, 直白、 率性些, 有些质朴和热情的感觉。 那花有掌心大, 重瓣的甚至有碗口大, 一朵花的香气能涨   满一间屋子, 一棵花树能香大半个村庄。 所以, 栀子花盛开的初夏, 我居住的村庄仿佛被花   香给抬升起来了, 荡荡浮动。

⑨有一天晚上, 我开车行驶在巢湖边的湖滨大道上, 夜色和路边的树木芦苇都那么幽深, 心 下莫名生起漂泊的孤寂。 这时, 忽闻得风里一缕栀子花香, 不禁缓缓放慢车速, 心儿也在花香里缓缓安稳。 在我的习惯性思维里, 有栀子花的地方, 必有村庄, 必有一户户安静生活的 人家, 那人家也必有纯洁、 好看的儿女……人世是这样端然美好, 寻常烟火也是可亲可敬 。 

⑩早前, 我们小镇的江堤脚下还有成片的荷塘, 塘里白荷花居多, 覆盖了茫茫的水面。 也有 红荷花, 艳艳的, 远远摇曳在塘边的蒲草和芦苇丛里。 童年时, 我喜欢和家住塘边的同桌去 采红荷, 红荷耀眼, 总有些鼓荡人心。

⑪白荷自然不可随意去采, 因为那是家养的荷花。 所谓家养的, 大约代表着正统, 代表着被 认同, 也就代表着身份地位。 心想着, 长大了, 可一定要做白荷一样的人。

⑫冬天, 人们抽干荷塘的水, 下塘挖藕。 在白花花的冬阳下, 许多人赤了脚去踩, 去寻最粗、 最长的藕。 那是白荷花身下结出的白藕。

⑬暮春天, 父亲在屋后的长宁河里种菱。 虽然只种了三四丛, 但菱长得快。 父亲说: “ 六月 六, 发一间屋。 ”那能摘多少菱角啊, 这童年里最清甜的水果。 在我们的方言里, “ 六 ”和 “屋 ”的韵母发音, 都发“e ”。 一棵菱, 到了六月, 可以在水面抽枝散叶地铺出一间屋那么 大的场面, 这是一棵柔嫩纤弱的水生植物默默撑开的生命格局。

⑭菱开白花。 在初夏, 白花出水, 蛾子似的, 比茉莉花还要小得多。 仿佛不愿意让人知道, 它开花了。

(选自《知识窗》2022 年第 7 期。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大体按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茉莉花、 金银花、 栀子花、 荷花、 菱花。 B、第⑦段写嗡嗡地扑扇的野蜂子是为了从侧面衬托金银花浓郁的香气。 C、当作者心下莫名生起漂泊的孤寂时, 风里的—缕栀子花香给了“我 ”些许慰藉。 D、白荷花不可随意去采, 因为它代表着正统, 代表着被认同, 也代表着身份地位。
(2)、文章描写了初夏的各类白花, 请加以梳理, 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花的名称

花的特征

花开时的情态

茉莉花

我且盛开但不惊扰叶子

栀子花

花香浓郁, 花有掌心大, 重瓣的甚至有碗口大

菱花

仿佛不愿意让人知道, 它开花了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语句。 
(4)、在文中作者说“做一个像小白花一样的女子”“做白荷一样的人”, 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 的人? 从文中任选一种花, 仿照示例, 结合文意谈谈感悟。 

示例: 我要做白荷一样的人, 被大家认同, 有身份地位, 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生命飞翔的羽翼。读书使人睿智,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享受和丰富人类文化的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读书。
        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③“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的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时代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维缜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研究共产主义理论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⑤“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 , 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可见,读书能开发人类的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我们只有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才能与时俱进。

                                                                                                                                                                                                                   (选自星育网,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朱成玉

    阿浪做出这个决定实在是迫不得已。

    初冬了,他身上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的就更别说了,冬天的垃圾箱里想拣点现成的吃的都是个问题。

    “妈的,老天爷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阿浪愤愤地想,“与其受冻挨饿,不如去冒一次险。”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阿浪选定的作案目标,他已惦记许久,因为他发现那家里只有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

    他怀里揣着一把刀子,那是前几天在垃圾箱捡的半个烂西瓜上面插着的一把生锈的水果刀。“对付一个糟老头子,还用得着刀子吗?”阿浪在心底给自己打气。是的,人在绝望的时候,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武器,阿浪心里的刀子,比任何一把都尖利。

    阿浪在等待屋子里灯灭的那一刻!可是灯却迟迟没有灭,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一样,机警地亮着,照着阿浪的良心。

    阿浪等待着,只要灯一灭.他立马就翻墙而入。

    灯灭了!

    阿浪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他要行动了。他要去犯罪了。可是刚想翻身跃过大门的时候,灯马上又亮了!

    “咳咳咳……”阿浪听到老人一连串急促的咳嗽声。这让他更坚定了信心,这老人真的是个病秧子。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

    灯灭了!

    他想,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了。可是,他还是犹豫。万一自己掌握的情况不准确呢,万一家里还有其他人呢。阿浪握了握手中的刀,那刀柄已经有了温度,可是依然寒气逼人。

    阿浪正决定采取行动的时候,灯又亮了。而且,老人还走了出来,蹒跚着打开了大门。

    老人手里拿着一件很厚的大衣。他对阿浪说:“对不起,孩子。”

    阿浪呆愣在那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看见你在我大门口站了很长时间,我猜你肯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吧。可是我不敢开门,我怕你是个盗贼。原谅我有这么狭隘的心理吧。孩子,看你冻得直打哆嗦,都是我的错。我真是越老越差劲儿了,怎么可以怀疑你,怎么可以怀疑这么单薄可怜的孩子呢!咳咳咳……”

    老人一口气说了很多,紧接着就是一阵咳嗽,缓了缓气儿,接着说:“我猜你一定是冷极了饿极了吧,想向我求助,可是我却大门紧闭,不给你一点温暖的缝隙。孩子,原谅我吧!”

    老人把衣服递给阿浪:“快披上衣服,跟我来,今天家里没有吃的了,我带你去外面,吃一顿好的。”说完,不容分说就牵着阿浪的手,往一个饭馆走去。

    阿浪的刀子,藏在衣服下面的刀子,锐利的刀子,不知不觉,就钝了,生锈了。

    吃饱后,阿浪忍不住就问老人:“您家的灯,怎么一阵亮一阵灭啊?”

    “哦,那是我儿子怕我晚上下地不方便开灯,就安装了声控灯,我一咳嗽它就亮啦。可你知道,我这哮喘病得厉害,害得这灯啊,几乎整夜都亮着,你说,这得多花多少电费啊!”

    阿浪打心眼里感谢那一闪一灭的灯,如果那灯一直就灭着,他说不定已经干出伤天害理的事了!

    路过一个垃圾箱的时候,阿浪偷偷将怀里那把水果刀扔掉了。没想到老人却在后面把它捡了起来:“别扔。还能用呢!正好我家里缺一把水果刀。”

    刀子在路灯的反照下,闪着光,有了一点温暖的光晕,像一盏在风中摇曳的灯。

——《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14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⑪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