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阅读训练试卷
传统灯笼玩耍记
丁彩玲
①那些年,那些岁,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前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段兴奋激动的好日子,这就是年年岁岁必过的灯笼会。
②那时,普通人家照明多是15 W、25 W、40 W的电灯泡,晚上发着昏黄的光。街道巷子,隔很远一段栽着一根冒天高的电线杆,顶端安装着同样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到了天黑,院子是黑洞洞的,街上也是雾雾的黑。当一盏盏灯笼,尤其是那火红火红的圆灯笼,从一扇扇门里出现在院子里,出现在街头巷尾时,那是何等的景象啊!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甲】
③天还亮着,就盼着天快黑,急切的心情连晚饭也无了滋味。无了胃口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挨到天麻胡黑,就开始催着大人点灯笼了。
④那时的灯笼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家庭作坊,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绢、纱、纸张、颜料、浆糊、细铁丝,灯笼的光源是用羊油灌制的红蜡,蜡的中心有一根小木棍。每个灯笼底部都有铁丝扭成的一个圆环,是插入蜡棍的。棍下拽一个小萝卜块用以稳定小红蜡。点亮灯笼是个小心活儿,稍大意,蜡点亮了,拽蜡时灯笼就烧着了,还没耍灯,灯先烧了,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孩子会无休止地和大人哭闹。所以点灯时,大人小心翼翼,孩子屏住呼吸,锁着眉头。孩子急切地看着大人:先抓住细棍,把红蜡顶出灯笼外,倾斜着用火柴慢慢将蜡点亮,然后扶正灯笼和蜡在同一直线,将蜡慢慢拽到铁环处,然后把蜡棍插入备好的萝卜块上。灯笼点亮了,大人松了口气,孩子喜笑颜开挑着灯笼出了门。【乙】
⑤站了一院子穿新衣、戴新帽的孩子们,一人手中挑着一个灯笼,火红蛋蛋灯笼,红光闪闪,地上红晕一圈圈;莲花灯,花朵水嫩水嫩,荷叶绿莹莹;鲤鱼灯肥肚子,鼓眼泡,摇头摆尾,影子映到院墙上,像演灯影戏;兔娃灯,大耳朵,短尾巴,豁豁嘴红嘟嘟的可爱;绵羊灯,雪白的绒毛,四个蹄蹄装着木轮,满院子地转。还有蚂蚱灯、花篮灯、长命百岁灯……各式各样的灯笼出自无数能工巧匠之手,五颜六色,夺目亮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丙】
⑥天上月亮已露出皎洁的面庞,院子的角角落落被点亮,平日的黑暗被驱散,院子成了灯笼的会所,灯笼的世界。孩子们叽叽喳喳换了一支又一支红蜡,大人们欢声笑语,看灯笼,扯闲话。【丁】
⑦院子玩够了,一溜一串,挑着灯笼,出了大门,到了街巷,呵!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不知谁的灯笼烧着了,一团火焰呼呼腾起,一阵惊呼!一阵骚动!……夜深了,蜡用完了,于是灯笼阵中唱起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明日晚上再来过灯笼会……”
⑧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⑨不知由何时起,价贱的纸灯笼、绢灯笼、纱绸灯笼变成了摔不烂、打不散的电子灯、塑料灯;不知由何时起,孩子们已失去了玩灯笼的兴趣;不知由何时起,孩子已不会玩灯笼了。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祖祖辈辈传下的浓浓的、丰富的年风、年俗都到哪里去了?
(有删改)
那种美妙的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也!
→大人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
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
片段一 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丁彩玲《传统灯笼玩耍记》)
片段二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吴伯箫《灯笼》)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