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阅读训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统灯笼玩耍记

丁彩玲

①那些年,那些岁,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前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段兴奋激动的好日子,这就是年年岁岁必过的灯笼会。

②那时,普通人家照明多是15 W、25 W、40 W的电灯泡,晚上发着昏黄的光。街道巷子,隔很远一段栽着一根冒天高的电线杆,顶端安装着同样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到了天黑,院子是黑洞洞的,街上也是雾雾的黑。当一盏盏灯笼,尤其是那火红火红的圆灯笼,从一扇扇门里出现在院子里,出现在街头巷尾时,那是何等的景象啊!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甲】

③天还亮着,就盼着天快黑,急切的心情连晚饭也无了滋味。无了胃口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挨到天麻胡黑,就开始催着大人点灯笼了。

④那时的灯笼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家庭作坊,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绢、纱、纸张、颜料、浆糊、细铁丝,灯笼的光源是用羊油灌制的红蜡,蜡的中心有一根小木棍。每个灯笼底部都有铁丝扭成的一个圆环,是插入蜡棍的。棍下拽一个小萝卜块用以稳定小红蜡。点亮灯笼是个小心活儿,稍大意,蜡点亮了,拽蜡时灯笼就烧着了,还没耍灯,灯先烧了,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孩子会无休止地和大人哭闹。所以点灯时,大人小心翼翼,孩子屏住呼吸,锁着眉头。孩子急切地看着大人:先抓住细棍,把红蜡顶出灯笼外,倾斜着用火柴慢慢将蜡点亮,然后扶正灯笼和蜡在同一直线,将蜡慢慢拽到铁环处,然后把蜡棍插入备好的萝卜块上。灯笼点亮了,大人松了口气,孩子喜笑颜开挑着灯笼出了门。【乙】

⑤站了一院子穿新衣、戴新帽的孩子们,一人手中挑着一个灯笼,火红蛋蛋灯笼,红光闪闪,地上红晕一圈圈;莲花灯,花朵水嫩水嫩,荷叶绿莹莹;鲤鱼灯肥肚子,鼓眼泡,摇头摆尾,影子映到院墙上,像演灯影戏;兔娃灯,大耳朵,短尾巴,豁豁嘴红嘟嘟的可爱;绵羊灯,雪白的绒毛,四个蹄蹄装着木轮,满院子地转。还有蚂蚱灯、花篮灯、长命百岁灯……各式各样的灯笼出自无数能工巧匠之手,五颜六色,夺目亮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丙】

⑥天上月亮已露出皎洁的面庞,院子的角角落落被点亮,平日的黑暗被驱散,院子成了灯笼的会所,灯笼的世界。孩子们叽叽喳喳换了一支又一支红蜡,大人们欢声笑语,看灯笼,扯闲话。【丁】

⑦院子玩够了,一溜一串,挑着灯笼,出了大门,到了街巷,呵!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不知谁的灯笼烧着了,一团火焰呼呼腾起,一阵惊呼!一阵骚动!……夜深了,蜡用完了,于是灯笼阵中唱起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明日晚上再来过灯笼会……”

⑧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⑨不知由何时起,价贱的纸灯笼、绢灯笼、纱绸灯笼变成了摔不烂、打不散的电子灯、塑料灯;不知由何时起,孩子们已失去了玩灯笼的兴趣;不知由何时起,孩子已不会玩灯笼了。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祖祖辈辈传下的浓浓的、丰富的年风、年俗都到哪里去了?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

那种美妙的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阅读文章第③④段,在横线上补充内容。

→大人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

(4)、选文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其中的“灯笼”的意蕴是否相同。

片段一  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丁彩玲《传统灯笼玩耍记》)

片段二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吴伯箫《灯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作品,完成1——4题。

自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身无分文。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捡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他都捡。在夜里,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在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也只能在夜里,因为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中。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坏掉的铝盆铁锅、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知道男人在等他。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我知道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过那段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乡下的羊倌……”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他感到疑惑。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捡到花瓶……”

  “你捡到了。”男人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可是我真的没有捡到花瓶。”他说,“如果捡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久久地盯着男人,内心慢慢地涌出一丝丝凉意。很显然男人说谎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放下他带来的很大一笔钱,这笔钱,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摘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样的父亲

马丽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个班级,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全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佛子岭的曙光

靳以

①“同志们,现在是三点整,三点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②水库工地广播站开始播音,这正是破晓之前的凌晨。在这里,和祖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和大建设工地一样,成千的工人通夜在佛子岭大坝的工地上紧张地操作着。他们每个人都记得:一定要跑在洪水的前面,不顾烈日的酷热,风雪的严寒,他们不放过一秒钟,日日夜夜地操作着。

③天还是很黑,虽然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午夜后的寒冷像初冬。在工地以外,树梢顶上,星星闪耀着;可是走进了大坝工地,明亮的灯光夺去了星星的光辉,不但照亮了天际,连河水也映着亮光。浓黑的夜色压不住这个世界,夺目的灯光劈开了它,通过闸门的水,像一匹匹发亮的白缎挂下来。在高空,一闪一闪发着蓝光的是电焊的火焰,它轻轻的把夜抓碎了,清晰地照出提前到顶的拱和垛上胜利的红旗,还有垛顶上活跃的工人的身影。他们忘记了夜,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他们只是忘我的工作着。

④静静的山谷,静静的夜,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把寒冷的夜晚也变成热烘烘的了。

⑤广播员热情的语言从喇叭口放送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们工人有力量”.洪亮的歌声,一直送进工人的心里。突然报告:“二号拱位,一位工人同志受伤了!”只见工地急救站的医务人员,急急地背着药包和担架跑到了现场。他们不但在深夜要保持清醒,而且探身到急救站的外边全神贯注地谛听,生怕听不见广播站对他们的召唤,如果不能及时赶去急救,会影响工人同志的生命安全。

⑥当祖国人民安睡的时候,当孩子紧偎在母亲身边的时候,当老人翻个身又睡着了的时候,成千的人清醒着、动着,在佛子岭山地修筑着中国第一个连拱坝!它是千万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的结晶。

⑦这坝横亘在两座山头之间足有一里路长,像二十多层楼那样高,由二十个坝垛和二十一个半圆形的坝拱组成。上万的农民弟兄和战士,把大山深深的斩去了一段,把河心挖深了二十多公尺。它向上直矗天际,向下深入水底,像一排俯身的巨人,紧紧地站成一排,把两臂撑住地心,用后背挡住汛期中从千山万岭奔泄下来的洪水,使它从汹涌化为驯服,使两岸人民不再受到水灾。

⑧它把上游的山谷变成一个大湖,常年积存着五亿立方公尺的水量,在枯水时期输送水源,使河面随时能行驶大木船,把上游山间丰产的竹、木、茶、麻运出去。它使下游七十万亩良田受到灌溉,淮河两岸人民免受洪水灾难。它强大的电流会一直送到三百里外的合肥去,给远方的城市,周边的山村,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⑨它是中国第一个技术性最高的连拱大坝,它是按九级地震的条件设计建筑起来的水库,他将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踏上了美满和幸福的大道。

⑩这伟大的工程虽然是在大别山区的深山里,可是全国人民都关心他,支援他。从东北送来了斗车和枕木,从上海送来了机器和钢筋,从南京的栖霞山送来了洋灰,从青岛送来了钢板椿,就是从遥远的重庆,也送来了机械和车轨。

⑪青年农民也来了,他们就近参加水库修建工作,两淮的农民带着工具从家乡一步步赶来了。上海的,无锡的,宁波的,海门的,湖北的,安徽的工人也来了,淮河两岸的子弟兵也过来了,结成工农兵的大军,向自然斗争,他们掌握着不同的机器和技术,却抱着同样的目标和志愿向水库工地进攻。

⑫难道没有困难么?从勘测开始就不断的遇到大小的困难,可人的意志没有被困难挡住。去年六月突发的洪灾持续了三个月,几乎把人们的信心冲垮了,可是党给人民以力量,党鼓舞着工地上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战胜大小困难,把三个月的时间追回来,大步向前。就在几天前,又有近两千个流量的大水来了,连拱坝已经屹然挺立在那里,挡住大水、制服大水,让翻滚起伏的水驯顺的流过闸门,只高出水面五六尺的木桥也能安稳地在水面上。“这是一个考验”工地上的人们怀着欣悦的心情说。他们的建设信心更增强了,证明了两年多辛勤筑成的连拱大坝起作用了!

⑬清晨,当天边的青光转变成亮白色,天顶透出蓝色来,最后的星星也落下了。射着万道光芒的太阳穿过东山的红云升来了,它用温暖的手首先抚摸着在高空操作了一夜的工人,忙碌了一夜的工地仍热火朝天。代表着工人们的力量、骄傲和光荣的红旗,正高高飘在湛蓝的天空中,格外灿烂夺目。

⑭这正是六点整,一个真正的早晨的开始。一九五四年春,佛子岭

选自·《靳以散文小说集》有删改

【阅读链接】

靳以(1909-1959),是与郑振铎、巴金、叶圣陶等人齐名的现代著名作家。文中的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根治淮河水患而兴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其建筑价值和精神价值不可估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