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菜园子

①那天,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就立刻赶回家,一进门,母亲就哭着说:“儿子,对不起,妈给你闯祸了。”原来,母亲见阳光好,就把她种着蔬菜的盆栽全搬到阳台上去晒,结果不小心,一个发着茂盛蒜苗的盆栽掉了下去,刚好,把一位女士的狗给砸了个正着。被盆栽砸死的狗是只贵夫人,而且贵夫人的肚子里还怀着幼崽。当母亲听说她这一盆蒜苗可能要砸出去几万块的时候,她一下就蒙了。

②我搂着母亲安慰她,说:“人没事就好,至于狗,我们赔。”晚饭母亲没有吃,我想,这一夜,母亲一定辗转难眠,隔着一道墙,我似乎听到了她重重的叹息。第二天早上,母亲对我说:“云娜现在反应不那么强烈了,孕妇最危险的时期也已经过去,你们白天都上班,我一个人待着没什么意思,想回老家去。”我拗不过她,只好送她回去。望着她那瘦小的、倔强的背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她晚年所遭受的孤独,这个城市对她的排斥,还有她不得不隐忍的委曲求全。

③晚上回家,再也没有温暖的灯光、热腾腾的饭菜,我和云娜又恢复到之前的忙碌生活中。打开冰箱,只见保鲜区满满三大屉的蔬菜,蒜苗、西红柿、辣椒,这些都是母亲的盆栽作品。再一回头,发现阳台上那些简易的塑质盆栽都不见了。

④其实,母亲完全可以不受这份累的。几个月前,妻子云娜怀孕了,她喜欢吃蒜苗,母亲听邻居们说市场里的蔬菜都有大量农药残留,孕妇吃了不好,她冥思苦想了多天,才找到盆栽这个解决办法。她去买了很多大蒜回来,一瓣一瓣剥开插进盆栽的沙土里,每日浇水,半个月左右就会发出鲜嫩的蒜苗。我还记得云娜第一次看见蒜苗盆栽的惊喜表情,她说这盆栽既能生产无公害蔬菜,又能当风景,母亲简直太有思想了。

⑤晚上临睡前,母亲打来电话说,邻居们已帮她把老屋收拾妥当,她种了一辈子的蔬菜,真的很喜欢这份营生,她还想让她的孙子吃上绿色蔬菜,所以她决定明天就去找人翻地,种一园子的菜,然后定期送到城里给我们吃。我知道我劝不住母亲,只好嘱咐她,要种菜可以,只当消遣,绝不能累坏了自己。

⑥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周末中午,我从项目现场赶回来给云娜炖汤,忽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让我赶紧去车站接她,她来给我们送新鲜蔬菜了。云娜听说母亲来,腾地站了起来,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

母亲变得更瘦更黑,但精神很好,她笑着对我说:“给你们带了豆角、土豆、黄瓜、西红柿、鸡蛋,还有小葱,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绿色蔬菜。云娜在一旁捧着西红柿边吃边说:“这样太麻烦了。”母亲看到云娜贪吃的样子,笑得更开心,说:“就冲云娜这吃相,我也得好好种菜啊。”

⑧母亲几乎一个星期来一趟,她怕每次带多了不新鲜。从乡下到城里来回两个小时的车程,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我真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却也知劝她不住。我不想再让母亲来回奔波,每到周末便早早去母亲那里,把一堆堆新鲜的蔬菜拉回来。

⑨那天,母亲送我出门时一直闷闷不乐。我问了几遍,她才说,这一片要动迁了。我说:“不是早就说过要动迁吗?”母亲说:“是啊,可真要搬走了,还是有点舍不得,以后,没有地方给我孙子种菜了。”

⑩两个月后,母亲把二十五万的动迁款都给了我们,那一刻她目中坦然,我知道上次的赔狗事件已成为她的心魔,如今总算可以释然。

⑪儿子顺利出生后,母亲有了精神寄托,闲下来时又开始围着阳台转。云娜偷偷和我说,妈可能是想种菜了,刚好,住在顶楼的刘叔要把阁楼租出去,这是我们送给母亲的空中菜园子。

⑫有了这间小小的阁楼,母亲的晚年生活再次变得活色生香起来,她在这个城市里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菜园子,母亲在那间阁楼里养了三年的蔬菜盆栽,后来又接下了接送儿子上托儿所的事,就在她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时候,她被查出胃癌晚期。

⑬那是我人生中最阴暗的日子,母亲病重,房产行业日渐不景气,事业面临危机,琐碎的日子慢慢磨蚀了我的意志,我似乎再也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拉着我的手说:“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都会好的。”

⑭母亲走的时候,正是盆栽长得最好的时候。郁郁葱葱的蒜苗像一片躲在角落里的小森林,大概是这座城市里最清新的景色了。它们的生命力很旺盛,一茬又一茬不停地生长,被割掉也还会重新再来,我想,我懂得了母亲的话: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都会好的。

(1)、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母亲变得更瘦更黑,但精神很好,她笑着对我说:“给你们带了豆角、土豆、黄瓜、西红柿、鸡蛋,还有小葱,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绿色蔬菜。”

(2)、文章第④段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
(4)、阅读本文最后一段,再联系链接材料,说说两文中的“我”分别从“小蒜苗”、“菊花”以及母亲的话语中懂得了什么?

【链接材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节选自: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⑪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⑫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⑬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⑭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言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言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⑨在你面前,为你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超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⑩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的法律三问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机器人?”

    “索菲亚”回答:“你不必担心我们机器人,你们人类又怎么知道自己就是人类呢?”去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全球首位被赋予法律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当前,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推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给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现行法治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和应对?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微明的灯影里,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使我的心灵成为俘虏了……”这段诗句的创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而是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2017年5月,“微软小冰”创作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它的出版带来一个新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知识产权成果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成果”,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但是,如果将‘人工智能’创造活动类同于科学研究的‘电脑’,即把人工智能生成物视为通过人工智能创造的智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又确实具备‘知识产权作品’的某些属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曹新明表示,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主要有“工具”和“虚拟人”两种观点。“工具”即把人工智能视为人的创造物和权利客体;“虚拟人”是法律给人工智能设定一部分“人”的属性,赋予其能够享有一些权利的法律主体资格。

    “即便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曹新明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可归属于设计开发者,或者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多个权利人共有。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虚拟人”,则可以把人工智能生成物看作民法意义上的“孳息”,比如将人工智能视为“母鸡”,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就是“母鸡”下的“蛋”,“蛋”自然归“母鸡”所有者拥有。

    此外,创造人工智能生成物,往往会通过一些程序进行“深度学习”,其中可能收集、储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的知识产权信息,这就可能构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曹新明认为,“在这种涉嫌构成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形下,究竟应当由谁承担责任,也是一个新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司法者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2016年12月,名为“睿法官”的北京法院智能研判系统上线,为法官提供办案规范和量刑分析等精准信息,用大数据推进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2017年5月,全国首个“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海诞生,在对上海几万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后,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司法者得到类似案件的全部先例以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裁判规则,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负累、促进准确适用法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综合,人工智能在促进司法者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司法尺度、助力司法公正等方面,的确大有可为。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替代司法者,实现独立断案?显然不可以。

    “人工智能只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看来,如果过分依靠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判决、根据大数据矫正法律决定的偏差等,难免形成审判主体的多重结构,事实上形成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处理商等主体和司法者共执司法的局面。

    “此外,如果让人工智能超出辅助性手段范畴,全面应用于审判案件,那就有可能把司法引入歧途。”季卫东认为,在案件事实曲折、人际关系复杂、掺杂伦理和感情因素的场合,如何依据法理、常识和人情做出判断并进行妥善裁决,其实是一种微妙的艺术,需要依靠法官的理性综合分析。“即使人工智能嵌入了概率程序,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难以保证做出公正合理、让人信服的个案裁判。”

    支振锋也认为,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司法者的可能,尤其是作为涉及情感与理性、规范与价值的法律诉讼,如果交给人工智能,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很难得到支持。“应防范对人工智能形成‘路径依赖’,人工智能越发达,越应强调司法者的职业伦理。”支振锋说。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2016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日益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看来,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与之类似的,当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他人损害侵权时,是由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担责,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担责?法律是否有必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专门的侵权责任规则?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程啸认为,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上看,都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程啸还举例说,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由于代码的不透明,加之算法本身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将算法歧视归责于开发者”变得很困难。

    在程啸看来,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未雨绸缪,将为以后的司法实践赢得主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只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分布不均。我们不应等到未来分布均匀、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才想起来从法律进行规范。”程啸说。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2日   18版)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 各 题。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 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 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 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 吃完饭就拂袖离去; 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 , 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 然后继续赊账。

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 陈吃完饭后, 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 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 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 嘱咐他立刻打车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一个月之后, 陈重回餐馆吃饭。 他对父亲千恩万谢, 一定要送他一幅画。 父亲指着 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 “你看, 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 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 画了。 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 尽管来吃饭就是…… ”

陈恳切地说: “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 而是为了报恩。 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 气的时候, 最感谢的人就是你。 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 的感情, 就画了这幅油画。 您务必要收下, 否则我…… ”

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 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 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 几 团大大的色块, 深浅不一, 形状莫名。 由于客厅、 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 所以父亲 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 于是, 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厕所靠东 , 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 色块隐隐浮动, 凹凸有致。 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 , 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 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 家乡, 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 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 父亲去世的时 候他无法送终, 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后来, 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 的作品, 让我们这一家“粗人 ”都为之感动, 有朝一 日他会大有出息的。 果然, 没过 10 年, 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 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 据说 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 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 他早就不赊账 了, 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 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 不用太多的言语, 一颦 一笑中就能看懂。

有一天, 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 “这么多年来, 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   满意的作品。 ”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 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 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 抽象画的“粗人 ”。陈取下画,转过来, 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然后 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 “ 哪一天你缺钱了, 打电话给博物馆, 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 万谢的。 ”

父亲很认真地说: “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 看了这么多年, 我们已经有了感情。 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

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 “老哥, 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 这幅画在你手里, 真是值了。 ”

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 颠倒过来的样子, 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 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 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 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 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