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3月模拟试卷

阅读

用智慧“欺骗”大脑

①你是否觉得学习很枯燥,但却能从玩游戏、打球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你是不是无法理解那些在学习中也能获得快乐的人?秘密很简单,你要知道,大脑是会被“欺骗”的。

②人类的大脑很奇妙。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表现给予反馈,这些反馈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或痛苦:如果我们做得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正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等;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负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的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等。

③那么,大脑怎么判断我们表现得好不好呢?其实,大脑是根据我们的期望和结果的差距来判断的。如果结果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大脑就认为我们做得好,会给我们正面的反馈;如果结果低于我们的期望,大脑会认为我们做得不好,就给我们负面的反馈。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会感到快乐;而当我们没能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④那么,大脑被“欺骗”又是怎么回事呢?

⑤其实,就是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实际上很小,但大脑却认为差距很大,从而给予正面反馈。这往往来源于一些简单的底层设计,比如规则、目标、反馈等。举个例子,当我们玩王者的时候,我们的规则就是打准,躲好,我们的目标就是赢得比赛,我们的反馈就是得分、排名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底层设计,只要我们花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熟练的地步,就能够在游戏中达到或超过预期。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做得好,给我们正面的反馈,让我们感到快乐。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被“骗”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获得大脑被“骗”的快乐,是因为学习的底层设计很复杂,会不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答案,这当然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原因。

⑥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学霸们发现,其实学习是有共性的。什么是学习的共性呢?比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从问题到答案的探索,学习的结果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是学习的共性。当我们从学习中发现共性,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目标、规则,比如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快速背下一篇文章、自制思维导图理解一个概念、通过给同学讲题熟悉一种解题思路等;在完成任务后还应及时反馈,比如奖励自己听一首歌、看5分钟漫画等。这样,就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我们的大脑也被“骗”了,但是这次是被我们自己“骗”,是被我们的智慧所“骗”。

⑦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更有价值。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快乐。

(1)、阅读②③段,下列对人类大脑的“奇妙”之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脑会根据我们的预期和结果的差距评价结果好坏。 B、大脑反馈的方式是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C、大脑认为做事的结果超出事前期望越多,表现就越好。 D、完不成困难的任务比完不成简单的任务更加让人痛苦。
(2)、阅读第⑤段,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打游戏需要足够时间达到熟练,而大脑却认为这很容易。 B、打游戏时规则简单、目标单一、反馈及时,实际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很小。 C、打游戏时大脑被“欺骗”,是因为底层设计简单,导致预期很容易达成。 D、学习与打游戏相比,底层设计要复杂得多,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
(3)、阅读第⑥段,说说学霸们是如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4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生活吗

曹文轩

①许多老师,也包括家长认为,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生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要总怀疑自己没生活,因为生活无处不在,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你既然是个大活人,且又是一个天生爱动不肯安分的少年,就一定会有生活。

②为什么大人会认为一个人写不了文章,就是没有生活呢?这是有根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把“生活”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生活高级,值得写;有的生活低级,不值得写。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们,最典型的形象就是穿着涤卡衣服,挂着毛巾,口袋里插着牙刷,背着书包,到农村、工厂、兵营去体验生活,去写“真正的生活”。结果呢,他们写出的东西,从文学的角度看,一无可取,为什么呢?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体验。在鲁迅那一代。许多经典的现代作家,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教师,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来没有人担心他们没有生活。生活是平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都是生活,大学教授和捡垃圾的,他们的生活都是值得关注的生活。

③读书与写作生活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孩子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呢?并不是实际上没什么好写的,只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的。造成这种怪事的原因之一是:你不知道应该写的究竟是些什么。换句话说:你老想写一些不该写的东西。这种责任可能也不在孩子。因为大人总是在圈定,应该写的是什么,什么是不该写的东西。真正要学习写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驾驭主题的自主权利,回到自身的生活,学会发现生活。

④写作文自然要讲“立意”,但究竟要立什么意呢?难道就是那些虚幻的及任意拔高的思想和观点吗?你一入了这个道,就很快陷入了空白状态,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草包,是个废物:肚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一个故事,像只空罐儿,于是,你就使劲压挤,压挤了半天,也没有把一页纸写满,无奈之下,你就把早先在脑子里储存好了的落套的、毫无生气和趣味的东西写了下来。

⑤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谈这所谓的“意义”。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些大事情恰恰无太大意义,而那些小事情却包含了很大的意义,

⑥你顶着狂风暴雨给你的老师送雨伞(这雨伞当然是要送的),不就含了一个“师生情”的意义吗?然后,你坐下来再写一篇关于秋日落叶的作文,你可能觉得后者与前者在分量上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你就没有发现后者含着“生命与死亡”“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也是一种美”等很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吗?何以见得那片落叶就比你那把雨伞(情节陈旧、还有点矫揉造作)分量轻呢?

⑦还是老老实实不分巨细地写写你对事情的切身感受吧。写写春天天空中飘飞的柳絮,写写夏季蝉鸣闹得人不能入睡,写写秋日黄昏时的芦花如银狐的尾巴一般举在落日的背影之上,写写冬来时天地一片萧索的景象。

⑧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这有点像学美术的,第一步先要学素描。

⑨你还嫌弃你的那份生活吗?

(选自《风流一代》)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把写作当成练习

①写作练习和跑步一样,越常练习,表现越佳。偶尔你会提不起劲,三英里的路程,每一步都在抗拒,可是你还是勉为其难地跑了。有兴致也好,没兴致也罢,你都得练习,可不能坐等灵感来了,想跑的欲望涌现了。才开步前进。灵感和欲望绝对不会自动来报到,尤其当你身材已经变形,而且一直在逃避,更休想它们会来。

②写作时,不要说:“我将写一首诗。”这种心态会使你当场呆掉。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你必须给自己空间,痛快地写。我过去的一些学生说,他们决定写作伟大的小说,但连一行也没写出来。要是你每一回一坐下,都期待着要写出伟大作品的话,写作带给你的,永远只有大大的失望。此外,那份期待也会让你迟迟无法动笔。

③我规定自己,一个月写完一本笔记本。(我总是为自己设下写作的行动纲领。)把本子填满就算,那便是练习。我的理想状况是,每天都写。我说了,那是理想状况,要是没达到理想,我会小心地不责难自己或慌张着急,没有人能事事符合理想。

④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时,我常四下环顾,我看得出有哪些学生在某个片刻真的埋首其中,写在当下;他们更为投入,身体姿态也显得放松。这又和跑步一样,跑得很顺的时候,会觉得没有什么阻力,你全身上下都在运转,你和跑者结为一体。写作到真的很顺时,写作的人、纸、笔、思绪,统统都不见了。你只是写啊写的,别的事物都消失了。

⑤写作练习就是学会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并培养耐性和不具侵略性的态度。艺术的世界何其辽阔,一首诗或一篇短篇小说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写作的过程和人生。写作的过程教我们保持神志清明,我们在写诗和小说的同时,应设法保持心智正常。

⑥有位朋友曾表示,每当她准备为一张画得不错的黑白素描涂色时,总是先拿几张自己不怎么在意的素描练习一番,以便暖暖身。写作练习也是为你想写的其他任何东西做暖身动作;它是底线,是写作最初始、最基本的开端。着手去写小说是好事,可是别停止写作练习。这让你维持不走调,就好像舞者在跳舞以前得先暖身,或跑者在起跑前得做柔软体操一样。跑步的人不会说:“哦,我昨天跑过了,身体很柔软了。”他们每天都会暖身,做伸展动作。

⑦写作练习拥抱你整个生命,但不要求任何逻辑形式:没什么第十九章须承续第十八章的动作这回事。这是一个你可以狂野自在、无拘无束,把梦见奶奶的汤的事和窗外千奇百怪的云层糅合在一起的地方;它没有特定的走向,只与当下整个的你息息相关。把写作练习想成是一双慈爱的臂膀,让你没有逻辑、没有来由,一心只想投入。那是我们的原始森林,我们在此凝聚能量以后,才开始修剪我们的庭园,写作我们优美的书籍和小说。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不可荒废。

⑧就是现在,请坐下,把这一刻交给我,不管此时你脑中有什么思绪,写出来。你可能从“这一刻”写起,最后却写到七年前你出嫁那一天所佩戴的栀子花。这样也行,别试图控制它。不论你脑子里涌现了什么,坚守当下这一刻,而且让你的手不停地写下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题目。

【甲】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乙】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丁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③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节选自《美丽的颜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非文学作品阅读

什么是好的诗歌

叶嘉莹

(一)

中国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

那么什么东西才使作者“情动于中”呢?晋朝的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喜柔条于芳春”是说,当芬芳、美好的春天来临,我们看见草木那些柔条发芽长叶了,我们就有一种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对事物都以同情的心对它,更不用说同类的人类。好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现在的人事,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的感情、襟抱的诗人。

(二)

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卦·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第一,红叶不香;第二,红叶长在外面,在山里,怎样会在枕边呢?但他说这是真实的,老师不是说要真诚吗?原来这红叶是他女朋友寄给他的,上边有香水的香味也说不定,他将红叶和信放在枕边,所以“红叶枕边香”。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作诗,第一是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是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你才是成功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内心中有了感发的活动,这是一个生命的孕育、开始,把它写出来,使之成形,能使读者,甚至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这才完成了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两首《菊枕》诗,是纪念他和他第一个妻子的感情的。陆游因母亲的逼迫和他的妻子离异了,但陆游一直不能忘记这段往事,所以老年的时候写了这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他说,记得当年他的妻子亲自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保存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可以使他回忆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他写的菊枕的香就写得很好,就使人感动了。所以,诗不但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要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感受到你的感动,才算完成了诗的创作。

(三)

我说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好诗,是因为他在这“深深”、“款款”两词中,表现了对蛱蝶、蜻蜓的一种真正欣赏和喜爱的感情。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是最喜欢用叠字的,“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用的叠字是多美好的两个字,是所能找到的最恰当的两个字,不但把外物的“杨柳依依”写下来了,把鸟叫的“关关”之声写下来了,而且把内心看到这个形象,听到这个声音之后,那生动活泼的感受写下来了。杜甫写了“深深”、“款款”的叠字,他观察到了蛱蝶的穿花、蜻蜓的点水,它们的感情和姿态。他对于蛱蝶、蜻蜓为什么有这么亲切、喜爱的感情和这么仔细的观赏?这除了诗人的锐感之外,还在于他在“深深”、“款款”的赏爱中表现了对春光短暂的悲慨。多么美好的东西,那穿花的蛱蝶深深见,那点水的蜻蜓款款飞,但它们都会消逝,春光是短暂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杜甫接下来就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有没有人替我传一句话给蛱蝶、蜻蜓,替我传话给外界的和风丽日,让那美好的春光陪伴我,让我们一起留恋、徘徊、欣赏,他说我知道春光是短暂的,是“暂时相赏”,正因为如此,就让我们珍惜这短暂的春天,希望那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不要那么快、那么匆促地离开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是杜甫的感情。

但是对于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不能从一句诗欣赏他,就是我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直到“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都讲了,也不够欣赏杜甫。真正伟大的诗人,不只他的每首诗都传达的是他感发的生命,也不是只用笔墨文字来写诗的,他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诗的。所以你真要了解“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的好处,不单要了解他对蛱蝶、蜻蜓的欣赏爱恋,不单是他所感受到的春光的短暂,而且还要体会到他对自己生命的短暂的无奈:以我这样的有生之年、这样的感情,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所哀悼的是否仅是人们常说的对人生无常的短暂的悲哀呢?不只如此,这其中还有对他那份“致君光奔上”的理想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一种深切的悲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内心有一种真的感动,这种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情景未尝不美丽,但将晏几道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比较,就会发现,晏几道的词确实非常清丽,非常美好,但他那感发的生命,却缺少像杜甫的诗那份深厚、博大的力量。

(摘自《说诗讲偏》里《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东西方关于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与理论》两文,有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