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写作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6次 +选题
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引起热议。请你以“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为观点,结合所学的课文知识,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50字)
①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00字左右的点评。
②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00字左右的感想。
要求(1)观点或感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2)有中心,有内容,语言较通顺。
要求: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5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⑦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有删改)
【注释】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⑥挹(yì)山人:斟了杯酒给山人喝。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