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全效学习】中考学练测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群二专题8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家商号的历史

[俄]契诃夫

①安德烈得到母亲留下的四千卢布遗产,决定用来开一家书店。这样一家商店是极端必要的。这个城市陷在愚昧和偏见中,停滞不前了。老人总是到澡堂去,文官打纸牌、灌白酒,太太们背后说人坏话,年轻人生活没有理想,姑娘天天巴望出嫁、吃荞麦粥,丈夫打老婆,猪满街跑。

②“思想! 要多一些思想才成!”安德烈寻思道,“思想!”

③他租下一间房子作商店用,然后坐车到莫斯科去,从那儿运回许多老的著作和新的著作以及许多教科书,把这些商品陈列在货架上。最初三个星期,一个买主也没登门。安德烈坐在柜台里边,读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书,努力按正直的方式思索。比方说,他偶然想到,现在吃点鳊鱼粥倒不错,他就立刻抓住自己这种思想说:“哎呀,多么庸俗!”每天早晨总有一个戴着头巾、光着脚穿一双皮雨鞋、冻得发僵的姑娘匆匆忙忙闯进商店来,说:“给我两滴戈比的醋!”

④安德烈就带着鄙夷的口气回答她说:“您走错门了,小姐!”

遇到有朋友来找他,他就做出意味深长的神秘脸色,从最远的一个货架上取下《皮萨列夫作品集》第三卷,吹掉上面的灰尘,带着一种仿佛这个商店里还有些别的书而他不敢拿出来的神情说:“是啊,老兄……这本东西,不瞒您说,不大那个……”

⑥“小心啊,老兄,你可别惹祸上身!”

⑦过了三个星期,第一位顾客登门了。这是个身材很胖、头发花白的绅士,留着连鬓胡子,戴一顶镶着红帽圈的制帽,多半是地主。他要《祖国语言》第二册。

⑧“您这儿有石笔卖吗?”他问。

⑨“没有。”

⑩“不应该。……可惜了。 为这么一点小东西真不高兴到市上去一趟。”

⑪“真的,我不该不卖石笔,”安德烈等顾客走后暗想,“这儿,在内地,狭隘的专业化是不行的,凡是有关教育以及用各种方式促进教育的东西都得卖。”他就写信到莫斯科去。 不出一个月,他的商店橱窗里就陈列着钢笔尖、铅笔、钢笔杆、学生练习簿、石板以及其他学校用品了。间或有几个男孩和女孩到他这儿来,有一天他甚至收到了一个卢布四十戈比的货款。有一次,那个穿着皮雨鞋的姑娘急匆匆地闯进他的商店来。他已经张开嘴,正要用鄙夷的口气对她说她走错了门,她却叫起来:“给我一戈比的纸和七戈比的邮票!”

⑫这以后安德烈就开始卖邮票和印花税票,顺便也卖票据的纸张。大约过了八个月,有位太太到他这来买钢笔尖。

⑬“你们这儿卖中学生用的书包吗?”她问。

⑭“哎呀,太太,我这儿没有!”

⑮“唉,真可惜! 既是这样,你们有些什么样的玩偶,拿出来给我看看,只要便宜一点的就行。”

⑯“太太,玩偶也没有!”安德烈悲哀地说。

⑰他没有迟疑多久就写信到莫斯科去,不久他的商店里就摆出书包、玩偶、小鼓、军刀、手风琴、球和各种玩具了。

⑱“这都算不了什么!”他对他的朋友们说,“您等着瞧就是,我要订购一批教学用具和合理化玩具! 您要知道,一句话,在我的商店里,教育用品这一部门,要奠基在所谓科学的最精确的结论上。”他订购练习体操用的哑铃、槌球,儿童用的园艺用具和大约二十种很精巧的合理化玩具。后来,走过他的商店的市民们,极为愉快地看到两辆自行车,一辆大的,一辆小的。 生意就此兴隆起来。

⑲“您要知道,我还要给他们办些卫生用品来,”他搓着手,对他的朋友们说,“只要让我到莫斯科去一趟就成!将来我这儿会有出色的过滤器和种种科学改良用具,一句话,准叫您看得头昏眼花。科学,老兄,可不能小看,不能小看呀!”

⑳他卖货积下许多钱后,就到莫斯科去买下大约五千卢布的各色货物。这里面有过滤器,有六弦琴,有儿童穿的卫生衬裤,有动物标本……他顺便买来大约五百卢布的上等餐具,他为买下的这批货色高兴,因为美丽的东西培养优美的趣味,陶冶性情。他从莫斯科回到家里,着手把新货物陈列在搁板和架子上。这时候,出了一点小岔子;他爬上去收拾最上面一层货架,无意中使货架摇动了一下,不料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十册著作就一本跟着一本从搁板上掉下来,有一本砸在他头上,另外那几本一直掉下去,砸在灯上,打碎了两个灯罩。

㉑“嘿,这些书……写得好厚啊!”安德烈搔了搔头皮,嘟囔说。

㉒他就把所有的书收拾起来,用绳子捆紧,塞在柜台下面。

㉓这以后大约过了两天,有人来告诉他说,他的邻居——杂货铺老板,由于虐待侄子而被法院判决去做苦工,因此就把那家杂货铺出让了。安德烈很高兴,叮嘱留下这个铺子,由他顶下来。不久墙上就凿开一道门,两家商店合成一家,装满了货物。可是到那半边商店去的顾客们,拗不过习惯,老是要买茶、糖、煤油,于是安德烈没有犹豫多久就办了些杂货来。

㉔目前他已经成为我们城里最出名的一个商人。他卖食具、烟草、焦油、肥皂、面包圈、呢绒布匹、服饰、蜡烛一类杂货。他在市集上盘进一家酒馆,据说,他还打算开一个带房间的家庭浴室。至于往日放在他货架上的那些书,包括皮萨列夫的三册著作在内,却早已被他按一卢布五戈比一普特的价钱通通卖掉了。

㉕在安德烈如今讥诮地称之为“美国人”的旧日朋友们的命名日宴会和婚礼上,有人间或跟他谈起进步,谈起文学,谈起其他高尚的问题。

㉖“您看过最近一期的《欧洲通报》吗?”人家问他。

㉗“不,我没看,先生……”他回答说,眯起眼睛,摆弄着胸前的粗表链,“这种东西跟我们不相干。我们是干比较实际的工作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米哈伊洛夫斯基:俄国民粹派理论家、文学批评家。②皮萨列夫: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艺评论家。③《祖国语言》:当时俄国学生用的文选读本。④普特:当时俄国的计量单位,1普特约为16.38千克。

(1)、根据安德烈对书店的认知变化梳理情节,补全下表。

时间

行为

认知

起初

决定开书店

过了三个星期

卖与教育有关或促进教育的东西

狭隘的专业化不行

大约过了八个月

不能小看科学

卖货积下许多钱后

买下各色货物

美丽的东西培养优美的趣味,陶冶性情

目前

顶下杂货铺,成为城里最出名的商人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老人总是到澡堂去,文官打纸牌、灌白酒,太太们背后说人坏话,年轻人生活没有理想,姑娘天天巴望出嫁、吃荞麦粥,丈夫打老婆,猪满街跑。 (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②遇到有朋友来找他,他就做出意味深长的神秘脸色,从最远的一个货架上取下《皮萨列夫作品集》第三卷,吹掉上面的灰尘,带着一种仿佛这个商店里还有些别的书而他不敢拿出来的神情说:“是啊,老兄……这本东西,不瞒您说,不大那个……”(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3)、契诃夫运用对比手法,赋予小说浓厚的讽刺意味。请从以下几处对比中任选一组,进行分析。

①安德烈对书的前后态度;

②安德烈对不同顾客的态度;

③书的命运和各色货物的命运。

我选择(填序号),分析:

(4)、安德烈本来想通过书店改变人们的思想,最终被改变的却是他自己。小说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8日12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天晴时,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儿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荼,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泉中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画案有他自制的“消息”),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线上线下

①儿女们说要回来给她过生日,莫奶奶立即拒绝了。来时一阵风,去也是一阵风,短暂的热闹和欢乐过后是更漫长的冷清和失落。倒不如不来,日子还平静些。

②莫奶奶拒绝,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每一次过生日,都感觉又往黄泉路上多走了一段,这种感觉使她对生日始终有一种排斥的情绪。

③儿女们摆出各种理由,最终让莫奶奶松了口。她理解儿女们,女儿在网上经营一个化妆品店,整天盯着电脑和手机,选货、发货。儿子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整天开会、加班,忙得连轴转。要不是为了给她过这个生日,他们都很难下决心放下手里的一大摊子事。

④儿女们回来,家里难得地热闹,甚至是吵闹。外孙和孙女都是四五岁年纪,见什么都充满好奇,拉着什么都可以玩半天。儿子和女婿一见面总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谈不完的国际国内大事。女儿和嫂子手拉着手窝在沙发一角,讨论着香水、口红、面膜。女儿还拿出一包化妆品,要现场为嫂子试妆、拍视频、发抖音……

⑤莫奶奶插不上嘴,更插不上手。她笑眯眯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享受着这种儿孙满堂的幸福时光。突然,莫奶奶想起什么似的,转身走进了厨房。

⑥莫奶奶又认真清点了一遍备好的菜料:茄子,这是要做红烧茄子的,外孙最爱吃;做干焙洋芋丝的料也不能少,孙女最爱吃——现在的孩子,就不爱吃肉;红烧肉,备好了,儿子最爱吃;糖醋肥肠,女儿最爱吃,有了;黄焖鸡,女婿最爱吃,有了……

⑦女儿走进厨房,看到莫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又拍了一组照片,配上一段文字发了朋友圈:“这辈子,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家常菜,最忘不了的也是妈妈做的家常菜!”立刻收获了一连串的赞。

⑧晚饭吃得很早,荤荤素素一大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菜,中间摆着一个大蛋糕。餐桌上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充满了中西结合的味道!

⑨“手机控”女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各个角度、各种姿势让大家摆拍了半天,又发了一条配着文字的朋友圈:“小时候我过生日,妈妈为我渐渐长大而高兴;现在我为妈妈过生日,却为妈妈慢慢变老而心酸!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我永远是您最贴心的小棉袄!”

⑩很不喜欢拍照的儿子,也拿出手机拍照发了一条朋友圈:“以前总是妈妈为我过生日,今天我为妈妈过生日!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恩之心,妈妈,往后余生,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您的养育之恩!祝您健康长寿!

⑪儿女的心声没有变成面对面的祝福,却通过朋友圈传到了不同的手机上。

⑫夜已深,儿女们又要回家了

⑬收拾妥当正要出门,外孙突然说要上厕所,女儿急躁地吼着:“快点儿快点儿,就你事儿多,你看看几了!”边吼边拿出手机看,突然“啊”的一声惊叫把大家吓了一跳,女儿说:“我的化妆品一下子卖出了三万多耶!”大家好奇地凑过去,看到很多订单的留言:“好孝顺的小棉袄,高赞,订一套化妆品顶你!”“你唤起了我对妈妈的思念,来一套,顶你!“借订购化妆品祝福老人青春常在!”……

⑭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变成带货大使了!”也拿出自己的手机翻起来。不一会儿,儿子的神情也凝重起来。原来,儿子发出的朋友圈也有很多点赞和留言,有一条留言,是一个对儿子来说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留的:“老吾老才能及人之老,爱吾老才能爱人之老!孝于老,忠于国,忠孝也会两全,宏图就能大展!”

⑮“妈妈,我好了,回家吧!”外孙上完厕所回来,拉着妈妈的手叫。

⑯女儿没有动,看着哥哥说:“哥,你们回吧,我想陪妈妈住一晚!”

⑰哥哥抬起眼,眼中似有泪要溢出:“我也不想回去了,我们一起陪妈妈吧!”

(作者:范云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

乔正芳

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

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眨眼功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⑪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

⑫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小洪摇摇头,他知道连长患有低血糖,更需补充能量。

⑬连长咳嗽了几声,问:“小洪,你父母最近来信了吗?”见小洪不回答,他又说:“你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是不是特盼着你早点娶个媳妇?”

⑭小洪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连长拍拍小洪的肩:“我有个侄女,在我们县医院当护士,人长得蛮漂亮。我嫂子托我在部队里给物色个对象,我观察了很久,觉得你最合适!本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

⑮小洪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星光。连长狡黠地问:“小洪,如果你俩成了的话,你该称呼我什么?”

⑯小洪红着脸说:“叔叔。”

⑰连长说:“不对,是叔丈。”

⑱小洪笑了。连长一鼓作气,说:“来!打起精神,先给叔丈捶捶后背揉揉肩。”

⑲……

⑳天终于亮了!搜救的直升机出现了!小洪激动地挥手,跳着喊着,可皑皑雪原里,他的声音和身影实在太渺小了。

㉑连长嘴唇青紫,喘息着说:“小洪,咱分头行动。两个目标,更好。”

㉒小洪手脚并用拼力朝东爬去。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发现,直升机朝着他们越飞越近。

㉓“连长!”小洪猛一回头,惊呆了:只见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舞动,似一只浴火的凤,似一条腾空的龙!——是连长!他把自己的大衣、棉裤、内衣全都点燃了……

㉔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巍巍将一个苹果放在爸爸墓前,他说要让爸爸尝尝家乡的新苹果。

㉕嫂子要回去了。小洪鼓足勇气提起连长的侄女,嫂子很诧异:“他们家三代单传,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哪有什么侄女?”

小洪的眼泪瞬间决堤。他抬头挺胸,朝着连长的墓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面子

陈振林

    ①年青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青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青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青人昨晚作了一首诗准备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青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青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青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青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青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⑪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青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青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⑫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青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青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青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⑬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青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⑭之后的岁月,年青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馋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⑯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⑯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