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815年欧洲列强举行的会议,以为欧洲拟就了一份永久的和平协议,从而实现了保障国际安宁的目的。……尽管会议的重大决策是由大国的代表作出的,但几乎欧洲所有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该次会议。”该材料论及的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自入关以来,始终面临俄国勾结漠西准噶尔部对边境的威胁。囿于国内割据分裂势力尚存的局势,清政府一方面努力对俄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下令在黑龙江建城驻兵,命理藩院督导官兵种地,并从漠南科尔沁部征调粮食。在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后,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满、俄、拉丁文译本均明确记载“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

——摘编自戴逸《清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19世纪初,欧洲君主国聚首维也纳,通过一系列条约建立了一种定期会议制度,意在解决彼此间分歧,并确保既定秩序不会遭到任何受法国大革命理念启发的民众冲击。……此后,欧洲列强甚至派出了一支远征军,以帮助维持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继续统治,并与之签订协议。这一政治秩序在核心区域与外围地区有着明确边界:前者由五强治下的欧洲组成,直到1914年,那里的和平基本上得到了尊重;后者——核心区域之外的世界,被协调机制所压抑的好战情绪则由中心输出到了外围。

——摘编自[美]佩里·安德森《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材料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围,超越了国强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中国将一如既往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引自王毅《胸怀天下,勇毅前行,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华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